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嘶~古代人写诗到底讲不讲道理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原标题:嘶~古代人写诗到底讲不讲道理

大家学语文的时候,对古诗词几乎熟悉到可以倒背如流了,但是不晓得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有些时候那些诗看起来似乎有一点emm....自相矛盾,让人合理怀疑为了对仗押韵瞎写。

我国古代著名不咋适合十八岁以下儿童阅读的笑话合集《笑林》中就记载:宋朝的李廷彦喜欢拍马屁,写了首诗献给上司。诗中有句“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弟弟死在江南,哥哥死在塞北。

上司读诗后泪眼汪汪,李廷彦却表示“害,那个啥,次要是为了对仗工整,其实我哥哥没死。”

听听听听,说的是人话吗,那么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会出这种问题吗?

王维的桂花

王维《鸟鸣涧》中有一句千古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Osmanthus flowers flutter to the ground

In this relaxing place on a silent spring night.

The moon peeps out, and startles the birds

Which roost in the mountains, and awakens

Their endless cawing throughout the gorge.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29篇》

(中英双语·诵读版)

古代桂花和中秋的月亮几乎绑定:

比如北周庾信《舟中望月》:“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宋范成大《好事近》词:“何待桂华相照,有人人如月。”

桂花

既然桂花花期是农历八月十五左右,为啥王维写”春山“?

桂花开在中秋,王维咋在春天看到?但是这首《鸟鸣涧》出自《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其他几首的内容都是他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怎样想,这首也不会例外的。尤其是组诗的第五首中,王维还写下”春池深且广”,实锤了写下这组诗的时间,千真万确是春天。

真相只要一个~王维看到的桂花,不是我们说的桂花,而是另外一种当地特有的花:春桂。

那么,为什么我们又没听说过春桂呢,那是因为春桂后来被改名,改名成了山矾。

好好的春桂,怎样就叫山矾了呢?《本草纲目》中找到了答案——“黄庭坚云∶江南野中碇花极多。野人采叶烧灰,以染紫为黝,不借矾而成。子因以易其名为山矾。”

这下破案了,是黄庭坚的问题。黄庭坚这个人,实在不厚道,他觉得春桂与秋桂不是一回事,混在一起没档次,自作主张,把春桂改名成了山矾。

他这么一改不要紧,王维差点背锅。

呼,好险,我这篇诗在小学生必背里呢!差点误导祖国花朵。

苏轼的蓑衣

说完了王维,我们来说说苏轼。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词人,苏轼在做《定风波》时吟咏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时辰,大概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潇洒的时辰之一。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third month I was caught in a rain shower on the Shahu road. My servant went ahead, holding an umbrella. My companions were nonplussed, but not I. The weather soon cleared up, and I composed these lines:

Dont listen to the sound of the leaves rustling in the forest. Stride ahead, singing at the top of your voice. With a bamboo walking stick and straw slippers, more carefree than mounted on a horse. Why worry about it when its drizzling? Just imagine how free and easy you will be, with a cloak in the misty rain.

The chilly spring breeze clears my wine fumes, as I head for the sun slanting on the hills. I turn my head to gaze at the bleak scene where the wind is sighing. On my way home, I care for neither rain nor shine.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132篇》

(中英双语·诵读版)

不过问题来了,苏轼在《定风波》的词前明明写道:“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也就是说,他明明身上是没有蓑衣的,怎样后面又写了“一蓑烟雨”呢?

难不成是苏轼悄咪咪地留了一件蓑衣。为了避免被发现,赶紧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面?

应该不太可能,一来因为苏轼确实不是那样人,二来有一个更好玩的佐证:

苏轼在另一篇千古名作《游兰溪》,前言中写道: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大意就是,倒霉催的,前几天去沙湖看房子的时候,不小心得病了。

再看看《定风波》的前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没错,《游兰溪》就做于《定风波》之后的几天。

为了贡献出“一蓑烟雨”历史性的潇洒时辰,我们一派天真的苏东波,不光淋了雨,还感冒了。

这都扒出来了,信了吧,我是真的没穿雨衣!

没有蓑衣的苏轼,为什么要写“一蓑烟雨”?

其实古代的“蓑衣”并不是实指,而是引申为“渔翁”“隐士”。此处的“蓑”并非指现实中的“蓑衣”,而是虚写。比如陆游《鹊桥仙》中的: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我自是无名渔父。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是类似用法。

杨贵妃的荔枝

杜牧那首《过华清宫》大家肯定都会背。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虽然是千古绝唱,但是历来对这首诗也有质疑声音,比如有人就提出一个看起来非常有道理的问题——你说!明明都说了“无人知”,那杜牧是咋知道的?

好的,在打死提出上面那个无厘头问题的人之后,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针对本诗的质疑:宋人编著的《遁斋闲览》中提出:华清宫位于骊山,唐玄宗这种会享受的人,一般会在十月到第二年开春才去骊山待着,而荔枝每年成熟的季节是六月。

既然六月份的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压根不在华清宫。杜牧这首诗是不是有问题?

换句话说,杜牧要是过皇宫,他写这篇没问题,可是他过的是华清宫,写这篇就不对!

杜牧怕是也没想到,后世有这么个较真的哥们,不得不说,这个质疑还真的有那么点道理。

如果在皇宫,前两句中的“长安回望”“山顶千门”啥的就用不上了,整首诗气势霎时少了一大截。

但是吧,就像苏轼的《赤壁赋》也不是在真的赤壁一样,杜牧犯的这个错吧,也不是啥大毛病,整首诗旨在抒发感慨,借古讽今。这点小错误且不用放在心上。

华清宫

最初呢,要对大家说,古诗词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它们明明那么有意思!还是要好好理解啊!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