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咏》作者:李冠志
前言: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意味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质量因为是不畏严寒的标志,更是给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故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对梅花给予高度赞誉。
此生只为君傲世,不与桃李斗芬芳。
李冠志|《梅花三咏》
其一
年年争春暗斗芳,惺惺相惜却不让。
无法雪去三分白,梅花送雪一段香。
(解析: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显露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两者互依,相辅相成;但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暗自争斗,谁也不肯相让。雪花终究随温退却,逊让三分晶莹洁白,梅花此时却是不舍,最初为雪增添一段淡淡清香。诗人笼统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无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其二
梅花怎奈几度霜,冬月谁能共孤光。
此生只为君傲世,不与桃李斗芬芳。
(解析:梅傲骨迎霜,在冰欺雪压中依然俏丽无比;君爱梅花,独喜深居幽谷,不与世争,自强不息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但在这严寒之中,又有谁能与君一起独品这种高洁,遂君更显得孤单。“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也许一千多年前西湖之滨,孤山之上的林和靖先生便是如此,他为了一株草木而抛却万紫千红的繁盛,他为了一袭山水,一枕寒流而出离尘世,站在清绝的孤山之上向世人宣誓了对梅花的挚爱,对清淡的期许;而从此孤山之上的梅花便和隐逸出尘的林和靖先生一般,独自开放在幽静的山间小园幽僻之中,不再哗众取宠,不再媚俗喧嚣,即便孤芳自赏,也带着灵魂独有的清香和傲然寒冷的风骨。)
其三
不慕春风玉雪中,遂有冰欺恁般红。
孤身挺立寒郊外,芳香四溢俏严冬。
(解析:不羡慕春天里的百卉,傲然挺立在冰天雪地、洁白如玉的深冬;雪虐风饕的环境滴水成冰,但环境越是恶略越使梅花愈发呈现光鲜亮丽;有傲骨但无傲气,不与世争,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梅花独喜深居幽僻山谷,乃真隐士也;即便深居荒野幽谷也并不能阻止人们对梅花本身所释放出芳香的追求和精神的向往。)
朴素 自然 真淳
作者在玄言诗风的笼罩下,脱颖而出,清闲素雅,神韵隽永,他试从生平及思想剖析,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和平和质朴的言语风格,情与景与理完满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体诗的新篇章。
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将自然景物都渗透着本人的客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在他的古体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本人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作者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本人真诚感情无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愈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古体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
作者简介:
李冠志(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1991年出生于河南洛阳西医世家、武术世家,自幼喜文善武,曾多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冠军,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电影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制片委员会会员,中国电视剧制造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影视代表作《历史永远铭记》《新笑傲江湖》《新包青天》《刀锋所向》《警徽》《神犬出击》《特警使命之狙击风暴》《请你留下》《向国旗致敬》等。
如果说,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皇冠,那么,诗词就是镶嵌在皇冠上的明珠。纵观古今诗词,无不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景语涵情语,情语蕴机理,将情、景、理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闲适安恬的生活画卷。如《归园田居》(晋·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家》(宋·郑獬):“数亩低田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阴拂暑风光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打工、人去屋空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与古代文人弃官归田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古体诗只是少数人写,少数人看。而现代诗则是很多的人在写,更多的人在看。特别是有一大批真正的农民诗人在咏唱他们本人美好的生活。由于诗人群体的扩大,多媒体交流的便捷,现代诗在观念、视角、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创作数量、传播速度、阅读人众等方面也都超过了古体。但毋庸讳言,有较大影响力的古体诗人和高质量的古体诗还不多。时代呼唤新的古体诗。新时期的古体诗人也必须精确把握时代脉搏,真情贴近农村实际,客观反映农民心声,讴歌重生事物,鞭挞陈腐落后,在承继中创新,在发展中升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实现古体诗的新突破。
原创作品|可以转载 但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必究
END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