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什么样的古诗词,它们都拥有着本人独特的魅力。
深得人心的山水田园诗澄澈、恬淡,振奋人心的边塞诗铿锵、豪迈,……而触动人心的送别诗则或忧郁显见,或清愁隐约。
王维面对离别,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劝慰;李白面对离别,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心声。王勃面对离别,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面对离别,他又说“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一样离别,万般表达。在本期,诗巷也是特意挑选了一首送别诗来跟大家分享,此诗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之手,虽然只要短短四句,却写得格外动人,颇具催泪之力。
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欧阳修曾被贬至滁州,这首诗是作者在滁州任职期满后,离开滁州前往扬州任职时所写。
诗作在开篇处,首先勾勒出了送别处的景色:花光浓烂柳轻明;花光灿烂诱人,柳色朦胧着翠。从首句的描写来看,作者离别滁州时正当春季。句中的“花”“柳”属于春天最为典型的两种代表物象,所以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并框于同一幅画面中,就把春天的浓郁气味很自然地体现出来。
那么说到画面感,“花”“柳”两个物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非常突出,那就是它们直接为画面增添了鲜明的色彩。在鲜艳、葱翠这两种色彩的交相呼应下,首句中画面的唯美感与立体也得以展示。读者在读首句的时候,由于视觉审美被满足,故而心绪也会被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
不过景物描写对于送别诗而言,都是一种铺陈,都是一种基础奠定。首句的景色很美,氛围很融洽,而至于情感色彩,也并未流显露与“送别”有关的感伤。但是在诗的承句中,作者便及时地将写作重点落在“送别”上来,无效地切住了题目:酌酒花前送我行;人们在花前饮酒为作者送行。这一句的描写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人物已被添入进来,使得原来单调的画面有了动感,而且还显得比较“喧闹”,故而它有着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的融合效果。
作者只是简单地对“场景”做出概括,却让读者品出了丰富的内容和饱满的情感。人们在花前推杯添盏,他们不是在庆祝其他什么事,而是在为作者送别,所以有了这一意境的框定,我们就能够想象到画面中人物的言行与举止、心情和神态。此时,诗的氛围被悄然晕染上了颇多伤感之意,诗的主旋律也于此处得以清晰化。
后面两句推进一步,将作者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我”和往常一样饮酒而醉,教那管弦不要演奏韵律哀伤的离别之曲了。
和许多送别诗一样,作者于后两句中安排了情语描写。不过在情感的抒发方面,后二句又有着特别之处:作者在其中适当地运用了反语。
“我亦且如常日醉”,作者说他和往常一样醉酒,这看似是一句轻松平淡的表达,实则它恰好衬托出作者内心的那种忧郁之情,用“故作轻松”四个字来描述或许再妥帖不过。
“莫教弦管作离声”一句中,又用了一个否定词“莫教”再次加强语气,与前一句构成连贯的呼应,彻底将作者面对离别时的不尽愁情表达出来。“莫教”的缘由无非是因为作者无法忍耐离别之苦,不忍面对与朋友之间的相别罢了。
以这样方式抒发情感,要比直接明说的方式更能打动读者,更容易将读者带入到诗中的意境,去体会作者的内心;其中的张力,的确可触动人心而具催其涕泪之势。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知各位看官有没有想到黄庭坚的那首《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黄诗中的第三句与欧诗的第三句表达相差不多,情感饱满度自是不差上下。不过二者的尾句却又分别荡出奇效,黄诗转嫁情感,欧诗择劝谏之词升华情感,给人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一杯离酒花前饮,吩咐愁情莫上眉;各位看官,对于欧阳修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谈谈本人的看法,我们一起交流感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