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中唐山水诗名篇,短短20个字,勾勒出一幅广阔辽远的美图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头戏,几乎每一位诗人都有山水诗作品。翻开《千家诗》或《唐诗三百首》,绝大部分诗歌中都有关于风景的描绘:
提到李白,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提到杜甫,我们会吟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提起王维,我们也自然会想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对大自然的描述和赞誉是中国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而,我们写作时就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养分,学到技巧。《送灵澈上人》就是这样的一篇杰作,我们今天一起来赏读一番。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荷(hè)笠:背着斗笠,是游方僧人的经典装束。
这首诗是写傍晚时分,诗人刘长卿送灵澈回竹林寺的情景。
灵澈是唐代的一位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人。诗人触景生情,用清丽的言语和精巧的结构表达了本人虽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本诗也因而成为中唐山水诗中的佳作。
前两句写竹林寺林木苍翠之景,暮色苍茫之时,远远传来钟声,仿佛在敦促灵澈赶紧归山。
后两句写灵澈背着斗笠,仿佛披戴着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
简单的四句诗,“苍苍”、“杳杳”两个叠音词,分别从颜色和声音着笔,写出了竹林寺所处的深邃,拉深了近景,更显僧寺邈远清幽。
一个“晚”字,点明了时间,黄昏中蔼蔼青山,悠悠钟声、寂寂背影,仿佛人生归处,惹人深思。
全体描绘出一幅青山寺庙别离图,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望着灵澈的背影呆呆出神的样子,感遭到其愿与友人一同归隐的心情。
当宦途失意、怀才不遇的诗人与心情同样不顺的僧人离别时,离别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与灵澈的真诚情谊,二人颇有殊途同归、惺惺相惜之意,虽不遇却淡然,表现出闲淡潇洒的意境。
整首诗就像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隐约传来的钟声不只勾惹诗人神伤,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山中,回味无穷。
本诗景物和思想感情达到了协调统一,使得客观的景和客观的情完满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本诗至今被人广为传颂的缘由。
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解读。
荒寂的山路上,一位僧人在踽踽独行。黄昏时分,僧人去向的寺庙响起了晚钟,钟声清澈而辽远,寺庙也隐藏在目不能及的竹林深处。
从僧人身上背负的竹笠来看,他已经走了很长的路,而此时阳光已经西下,接下来的路程只怕是要摸黑前行了。
在整首诗中,作者次要的力气都用来渲染寺院之“远”与时间之“晚”,从而暗示前路的渺茫与危险。
但是诗中的僧人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他只是如平时一样,背着日常所戴的竹笠,迎着夕阳缓步前进,并没有因为快要天黑而加快脚步,也并不因为竹林的苍茫而裹足不前。
对僧人来说,外界的变化只不过是虚幻色相,只需坚守本心,不理会感官的诸种迷惑,自然能不为外物所侵扰,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情。
从这个角度来讲,夜中独行不只仅是为了回归寺院,更是一种对心灵的磨砺和修行,而从灵澈上人的表现来看,他的境界显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后人评价该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慢慢味之”。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8句经典唐诗,一句诗派生一个成语典故,干货满满,值得珍藏
《滕王阁序》中最精彩的3句话,极具美感和哲理,一定要读一次
作者,清风,书墨丹青,诗意江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