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诗经》061之《卫风·河广》:游子思乡还是母亲思念儿子?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河广》这首诗,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讲述了一个身在卫国的人,思念着一河之隔的宋国,隋朝诗人虞世基也曾在本人的诗中写过“相思叹河广,相望阻天垂”这样的句子。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

这里的“苇”指的是用芦苇编的筏子,唐朝的孔颖达就曾解释过“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非一根苇也。”这一节就可以理解为:谁说黄河又宽又广的?一束芦苇编个小船就可以渡过河去。谁说宋国距离遥远的?踮起脚跟就能看到。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通舠dāo,小船)。谁谓宋远?曾不崇朝(zhāo)。

谁说黄河又宽又广?那么宽的河怎样就容不下一条小船。谁说宋国距离遥远的?一个晚上就能到达。诗词中的设问与夸张,也让人感遭到诗词背后的深深思念之情。

(卫国和宋国的地理位置)

有人说这是游子在他乡思念故国,也有人说这是一位身在卫国的母亲,在思念着本人的儿子。因为诗中没有对主人公身份的具体描述,所以这两种解释似乎都能说得通。根据《毛诗序》记载:“《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结合到具体的时间和人物,个人也更认可这首诗是母亲思念儿子的说法。

宋襄公在历史上以仁义著称,他的父亲是宋桓公,母亲是宋桓夫人。宋桓夫人也是之前那篇《载驰》的作者许穆夫人的姐妹,卫国遭到戎狄入侵的时候,宋桓夫人也曾请求本人的夫君可以出兵解救本人的故国,但被宋桓公拒绝了,并以废其正室之位相要挟。宋桓夫人执意助兄长复国,宋桓公一气之下,将她遣送归卫,并称不准再进入宋国地界,这也形成宋桓夫人和儿子的母子分离,甚至在宋桓公去世后也难以改变。

如果这首诗是宋桓夫人所作,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宋国“近而易达”,却难以回去了,阻隔在宋桓夫人和儿子宋襄公之间的,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古代时期的礼仪次序。宋襄公虽然贵为国君,但也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在国民面前树立抽象,以此来博得人民的爱戴。如果把母亲接回宋国,就是违背父命不忠父君,如果不接,就是对母亲不孝,这样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宋襄公后来在宋国修筑了一个“望母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每逢重要时节必登此高台,面向卫国行礼。

我们现代人看宋襄公这种行为,可能会觉得有些“自欺欺人”,不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只是修筑一个高台来显示本人的“忠孝两全”,实在有“沽名钓誉”之嫌。宋襄公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赞誉者认为他做人讲究仁义诚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愚笨,“好名无实”。在与楚国的泓水之战中,更是以仁义自居,不愿半渡击之,最终落得个“仁义丧师”的下场,沦为千古笑柄。

这首《河广》是写母亲思念儿子,让我想到了另外一首儿子思念母亲的诗,也就是清朝诗人倪瑞璿的《忆母》:“河广难杭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关于这首《河广》,你是怎样理解的呢?欢迎一起交流。喜欢请点个赞呗,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

上一篇:《诗经》060之《卫风·芄兰》:少男少女的爱情诗还是讽刺诗?

举报/反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