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展现“诗歌之城”魅力 杨玉华用独特视角 详注精评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诗圣杜甫曾在《成都府》中,如此描绘成都。成都历来就是中国诗歌重镇,历代名家名作辈出,从古至今都是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城。

今日(6月20日)下午,《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详注精评》朗读暨作者分享会在文轩BOOKS举行。该书以《成都商报》曾评选出的“成都最美诗词100首”为鉴赏对象,对每首作品进行了详尽正文和精要评析,以同时满足初解诗意与精研深思之需。注释探本溯源、古今映照,评析彰显特色、别有匠心,更结合时下成都建设“三城三都”的时代背景,给予诗歌全新解读,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展现了成都作为“诗歌之城”的独特魅力。

打开凤凰旧事,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活动现场

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详注精评》,通过100首古往今来描写成都的诗词佳作,以全方位、多角度写尽成都的繁华富庶,反映了成都独特的民风民情,展示了成都这座城市古往今来的独特魅力。

既然是对成都100首古诗词进行详注精评,在“详注精评”中有何特点呢?该书作者,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都大学文新学院教授杨玉华在分享会开始前,接受了红星旧事记者采访。他认为首先是“详”,特别是有关古代的地名、人名、名物、典章,由于时代变迁,今天的读者已不易理解,凡是觉得读者会产生疑问的地方,杨玉华都加以注解。其次是体现历史纵深感,比如书中对锦江、锦官城的解释等,都从历史到现代,进行了详尽的正文,让读者对这一类专有名词的演变史有了深入了解。“我想打通古代和现代的时间间隔,体现一种历史的现场感,希望读者读完后,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杨玉华告诉红星旧事记者,时下各种书籍对历代名家名篇的正文解析很多,但他有本人独到的见解,且注入了本身细腻的体会,所以读者在阅读时,会发现他在以历史背景、原文为基础的情况下,做出了不一样的引申、发挥,颇具创造性,因而又会觉得独特、新鲜。

除此之外,本书的装帧由两届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许天琪设计装帧。以古朴的色调,透显露古典诗词古色古香的神韵,有一种千年梦回的朦胧之感;轻柔的纸张印制,在清风拂过之时,书页随风翻动,“风吹哪页读哪页”,更别有一番趣味。

该书以文学、诗歌为窗口,让更多人能够从诗歌的角度深入了解成都,读懂天府文化。如今,诗歌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方式有很多,杨玉华认为,诗歌在教育下一代、让更多人热爱本人的城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何热爱这座城市,需要从了解它开始,只要了解它,才能情愿为它的未来而努力。《成都最美古诗词100首详注精评》,便是我们深入了解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绝佳窗口。”

成都,自古便是诗歌之城,在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了著名的“文宗自古出西蜀”“自古诗人皆入蜀”“诗家律手在成都”等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巴蜀文学定律”,为中华文学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杨玉华而言,成都是一座诗性的城市,成都人骨子里都充满了诗的气质。从卓文君开始,到现代的郭沫若,或出生于成都,或定居成都的历代诗人,都留下了描写称颂成都的作品,这与此地良好的地理气象条件,丰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文学生态有关。此外,诗圣杜甫虽然只在成都生活了4年多,却留下270余首伟大的诗篇,且成为了中国诗歌的典范。杨玉华说,曾有学者从5万多首唐诗中,挑选出100首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名篇,其中杜甫的诗歌占有13首之多,且7篇写于巴蜀,杨玉华表示,“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艺术成就最高诗歌的诗人,而他最好的诗在成都写下。所以,成都是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城,杜甫草堂是名副其实的诗歌殿堂,天府文化是名副其实的诗性文化。”

红星旧事记者 乔雪阳 曾琦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旧事,报料有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