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李商隐可谓是诸多人心目中的“大神”,他不但能够写出情意绵长的相思之作,更能够写出神韵厚重的吊古之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乃为“相思”之经典。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不足”,乃为“怀古”之大笔。
不过我们这里不说李商隐,我们要说的是另一位诗人温庭筠。而之所以在这里先提李商隐,也完全是因为温庭筠的一首吊古诗作。
那么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温庭筠的这首吊古诗,此诗8句皆是妙笔,被诗家誉为“水平堪追李商隐之作”的佳篇。
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难过,欲将书剑学从军。
陈琳是我国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因写得一手好文章而名扬天下,最值得庆幸的是,陈琳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陈琳墓在今江苏省邳州市内。
这首诗为温庭筠东下江淮途中,经过陈琳墓而触发感慨所作。
诗的首联直接切向题目,点出人物: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已经在史书上读到过陈琳写的文章,今天于漂泊途中经过他的坟墓。
首联以直叙的方式进行描写,看似平平淡淡,实则于每个字中都包含丰富的信息量。
“曾于青史见遗文”不但说明陈琳的文章很著名,而且还委婉地道出了作者对陈琳本人的敬仰之情。“今日飘蓬过此坟”一方面引见了作者的游子身份以及他不堪的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将作者对陈琳深深的缅怀之情表达出来。
所以首联一出,全诗的吊古意蕴也随之即出,而诗中沉郁的情感色彩也得以奠定。
颔联对首联做以补充,进一步加强了诗的情感色彩: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陈琳的在天之灵应该能够了解我的内心,像我这样的高才却没有遇到惜才之主,所以也只能空羡陈琳当时的际遇了。
作者在经过陈琳之墓的时候,不免想到了陈琳的人生际遇,而当他想到陈琳的人生际遇的时候,又不只想到了本人的人生际遇。说白了,在作者看来,他与陈琳之间有着共同之处,那么这一共同之处就是“有才”。
但不同的是,陈琳得到了明主曹操的赏识与重用,而本人却恰恰相反,落得个辗转漂泊的境地。所以由此可见,作者写陈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话题引向本人,从而巧妙地将本人怀才不遇的幽怨心情表达出来。
“始怜君”表面说羡慕陈琳,它背后隐藏着的无疑是作者对人生不公待遇的呐喊,以及他对当时朝廷的控诉。
接下来的颈联再将笔锋落到陈琳墓上来描写: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陈琳之墓已经被春草深深掩没,与暮云相对的铜雀台也应该显得荒凉万般吧。
颈联与颔联之间既有内容上的荡开,又有脉络上的联系,这是格律诗的特点所在。那么此诗的颈联与颔联之间的联系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细细品尝我们就会发现,“铜雀荒凉对暮云”很自然地衔接了颔联中的”“始怜君”。
作者羡慕陈琳被曹操重用的这种侥幸,而“铜雀”则又委婉地引出曹操(曹操曾修建过铜雀台)。故而“铜雀荒凉对暮云”在以颇为沉重的笔调缅怀曹操的同时,也再次充分地道出了作者渴望遇到“明主”的真实心理。
诗于最初方鲜明地抒发出作者的本身情感:莫怪临风倍难过,欲将书剑学从军;不要怪“我”临风心情难过,“我”已经做好弃文从武的打算了。
吊古之作都很沉郁,因为它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比较有深度的。作者在最初没有继续围绕陈琳墓展开,而是直抒胸臆,把本人生不逢时的怨与愁倾诉出来,使得此诗无论从规划方面还是从神韵方面皆显得完整而丰盈。
“临风倍难过”是在前六句基础之上的升华,“学从军”则又是对“临风倍难过”的进一步补充。
作者才高八斗却被时代所埋没,他有远大的抱负却难以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面对这种处境,他内心的“难过”可想而知。
当读完尾联的时候,我们也便愈加清晰地了解了诗的宗旨与作者的心境。我们在为作者感到遗憾的同时,也为那个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怒。
以侥幸衬不幸。这首诗通过对陈琳墓及其人物的描写,完满地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感想,它于沉重神韵中饱含发人深思的意蕴,属于吊古之作中的佼佼者,诗家说它可追李商隐之水平是不无道理的。
墓前春草盛,马背客心孤;各位看官,对于温庭筠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