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教学反思: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市优质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观摩反思

2017年东营市高中语文优质课于1023号至25号在利津一中举行,共有14节课,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所以选这两篇经典篇目,市教研室是为了加强古诗文教学,为今后的传统文化教学和新教材的变化做铺垫和预备。在本次听课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感悟:

一、古诗词教学目标如何确立

古诗词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第一就是“诵读”。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无疑就是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对诵读根本就没有指点,或者是不会指点,比如本次讲的这两篇课文,都属于豪放词,要读出豪迈的气势来,但怎样读出来呢?仅凭声音大就行了吗?同是豪放词,这两首词诵读的时候一样吗?学生不会读,需要老师引导,哪些字词需要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哪里要快一些,哪里要慢一些?这些都需要理清楚。要理清楚的话,自然会涉及重点字词的讲解,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这样就可以通过“读”来串起起整堂课。

第二是重点字词的把握,也就是说“炼字”。比如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几个关键字“乱”“穿”“惊”“雪”等,这些字词的修辞手法固然要讲,但品尝这几个字背后的那种意蕴,体会那种波涛壮阔的景色,感受诗词在表面字词背后所包含的那种神韵,然后再通过诵读表达出来,这才是讲诗词。

二、重要知识不可牵强附会,实在不懂不讲也罢。

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位老师讲到“舞榭歌台”的时候,说是“孙权建的”,这是有问题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里面有个时空的跨越,当年意味异族统治的“佛狸祠”,现在却是一片锣鼓喧天,意味着百姓已经忘记了当年的仇恨,特别是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构成对比,而两头只隔了“四十三年”。有的老师把本人绕进去了,围绕百姓为何要祭祀“异族统治者”这个问题,长时间绕不出来。

三、如何理解“教是为了不教”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上课时初级老师教知识,中级教方法,高级教理念。我们讲课也要由知识的教授向方法的引导这个方向发展。我们带领学生学了一篇诗词后,那么再见到其他诗词,有什么方法可以自创,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否则我们就是为了“讲这首词而讲”。由此我想到了李彬老师的诗词教学的“四步诵读法”,年轻老师可以自创使用。本次讲课这个方面比较缺乏。

四、关于讲课思路创新的问题

经典篇目的教学要讲出新意来,难度颇大;而且关键在于“创新”必须是从文本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我在听课中有几点思考(思维的火花):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除了指刘裕的“当年”外,是不是也指本人的当年?

2、孙权和刘裕这两人,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不只只要敬仰。对孙权的叙述,更是一种“英雄无觅”的伤感,对“刘裕”的描述,则是一种对“雄姿英才”生活的回味和向往。英雄迟暮,难免会回顾过往。而这两个人作为帝王,都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与眼前的帝王构成反差和对比。以前江青评价食指的《相信未来》说:“相信未来意味着否定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套用为“追随过往意味着不满现实”?

3、在辛弃疾的笔下,有雄心壮志的“帝王”无法寻觅,一些鼓吹北伐搞投机的“大臣”又是如此草率,北方沦陷区的百姓早已安于统治,本人早已垂垂老矣,青春不再!面对这样一种局面,辛弃疾又能如何?只要“把栏杆拍遍”了。

4、这两首怀古词,一首是文人历经生活磨练后的无法伤感,是人到中年后的大彻大悟,是一次人生的突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再次回眸;一首是英雄迟暮,无力回天的人生哀叹,是“我寄愁心与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挽歌。同属豪放词,却各有本人不同的境界。当时我听课时,突然就想到了王勃的那句“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空有一腔“报国之情”,最初只剩下“穷途之哭”,这不就是说的辛弃疾吗?这么一想,苏轼为什么会发出“人生如梦”,为什么会“一尊还酹江月”?“想当年”的“想”,“凭谁问”的“凭”,“可堪回首”的“堪”,不都有了明确的指向了吗?

最初一点,要想让学生读懂诗词,喜欢诗词,本人先要去做到。否则,一切的讲解都是空洞没有说服力的。

     山哥反思:这篇评论写于2017年市级优质课听评课结束之后,是当时的所思所获。那一次,我有幸担任评委,听了十几遍不同老师对这两首词的讲解,深有感触——语文教学是无尽头的,没有最好,只要更好!古诗词教学在新版教材中比重进一步加大,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本人古诗词的教学能力,以顺应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