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一般会有这样一些教学元素和流程:背景知识,认字写字,炼词琢句,熟读成诵,诗意理解,言语训练,资源拓展。这些常规教学,比较平实,也容易操作,效果比较实在。但是由于定势的教学内容,固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比较沉闷,学生不太感兴味。能不能转换思路,变化方式,使小学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感到有兴味,积极参与其中呢?
一、找本家——同韵归类
押韵,不管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歌谣,都是连句成诗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小学生应该掌握这一特征。诗的偶句末字,韵母应该相同。找同韵字,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找句末同韵字,掌握诗词特征;二是找诗词中的同韵字,为以后诗句重组打好基础。
如三年级《望天门山》:
天门中缀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让学生写出韵母相同的字:
如ɑn:岸、断、山、帆、天、边、片;ɑng:江、两、相;i:碧、至、此、一、日(从语音学角度,i是同形字母,实际是3个韵母:在ji、qi、xi中的i,在zi、ci、si中的i,在zhi、chi、shi中的i,但在古音韵十三辙里同属于“一七”辙);u:出、楚、孤;ui:水、对、回;ong:中、东。
二、找朋友——诗内组词
一个词,就是一对朋友,互相牵手,亲近友爱。组词,就是给字找朋友,它是词语教学的常用手段。在其他文本教学中,一字组词往往是开放的,而古诗词教学中的组词是相对封闭的、有条件的,即必须在本诗词内找字组词。有的词,字序颠倒就成两词,如流水、水流,东山、山东、门边、边门等,学生可以体会到汉语双向词的特点。古诗词从编码的角度就是组字成词、组词成句、组句成篇。组词也是写诗词的一个分步训练,一般适宜于中低段。仍以《望天门山》为例,诗内组词有:天山、天日、天边、开门、中流、断流、断水、此门、此山、此岸、江水、江岸、江流、江山、开水、开山、碧流、碧青、水流、流水、水边、水岸、东边、东门、东山、东岸、中东、流出、回来、回岸、两天、两山、两回、两江、岸边、青天、山水、山边、东山、出山、山门、孤山、对门、对边、对流、对岸、出来、开出、出水、日出、一对、一日、一回、一出、边门、来回。
三、认兄弟——选字造句
一句诗,就是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不只要血脉相通,还要长幼有序;不只要长得健康,没有毛病,还要长得漂亮,人人夸奖。选字造句就是认兄弟,找本诗词中的字,组成一句或两句话,能够组出有诗味的句子是“上好佳”。以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可以组四字句、五字句:山雨空蒙,湖水潋滟;西子淡妆好,空蒙雨山奇;奇山色浓抹,好水总淡妆;空山潋滟好,淡水蒙雨奇;潋滟西湖水,西子亦猎奇。
也可以组七字句:奇山好水淡西湖,山光水色西湖好,西山空蒙西子好,西湖水好山亦奇,西湖山水抹淡妆。
四、比瘦身——句中减字
小学古诗七字句为多,每句减去几字,也能表达句义。七言诗就能变成六言诗、五言诗……甚至一言诗。把这样的减字活动比作“瘦身”或“减肥”,操作简单,难度不大,且能小组合作,学生很感兴味。
以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就有各种“瘦身”版:
瘦身①:故人西辞楼,花月下扬州。帆影碧空尽,长江天际流。
瘦身②:故人辞楼,花月扬州,孤帆影尽,唯见江流。
瘦身③:西辞楼,下扬州,帆影尽,长江流。
又如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学生展现的有:
瘦身①:山前白鹭飞,流水鳜鱼肥。青笠绿蓑衣,细雨不须归。
瘦身②:山前白鹭,流水鱼肥。箬笠蓑衣,细雨不归。
瘦身③: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细雨归。
再如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瘦身①:京口瓜洲水间,钟山只隔重山。春风又绿南岸,明月何时我还。
瘦身②:瓜洲一水间,钟山隔重山。春风绿南岸,明月何时还。
瘦身③:瓜洲水,钟山山。春风绿,明月还。
瘦身④:水。山。岸。月。
五、巧变脸——诗句重组
笔者几十年前已经教过两首古诗。《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两首诗表现的都是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怎样使它能表现合理的社会现象呢?让学生互换句序,成了两首新诗。
《陶者》:十指不沾泥,屋上无片瓦。陶尽门前土,鳞鳞居大厦。
《蚕妇》:遍身罗绮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不是养蚕人!
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可这样调序:
毕竟西湖六月中,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无穷碧,风光不与四时同。
调序的过程,是对诗意再理解的过程。整句调序难度不大,但由于它牵涉到思序、时序、事序、押韵等要素,可以如此“变脸”的诗并不多。那么,怎样的“变脸”才能让古诗多产呢?这就是“打牌变脸”。即把原诗的20或28个字全部打乱,像打扑克牌一样重新组合,变成一首首新诗。
如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可以变脸:
乡村四月雨如烟,子规声里白满川。山原遍绿蚕桑了,闲人又少才插田。
再如五年级上册《秋思》的变脸:
家书·〔唐〕张季
行书欲作秋风意,洛阳尽说万里家。复恐临城人不见,匆匆开封又重发。
复家书·〔现〕张二
开封城里尽秋风,洛阳家书意万重。匆匆欲复不见作,行人临发又说恐。
秋意·〔唐〕赵籍
万重秋意临开封,又见行人尽匆匆。欲作家书发洛阳,复恐不说城里风。
又如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的变脸:
变脸①:月照瓜洲·〔宋〕王石
月照瓜洲一水明,京口南岸只绿风。钟山数重山间隔,何时我还江又春。
变脸②:重还瓜洲·〔宋〕石安
只间一水我重还,京口钟山隔数山。明月又照瓜洲岸,春风何时绿江南。
变脸③:水间京口·〔宋〕王安
瓜洲一水间京口,山只数重隔钟山。春风何时绿南岸,明月照江我又还。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变脸要求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对小学生要求太高,难以独立变出。可以有弹性,比如教师“下水”变脸,但课堂不完整呈现,留出一两句空白让学生填写;或者课堂完整呈现,让学生感遭到变脸的妙处,蠢蠢欲试的学生可课外改写。
六、换新装——诗词互改
语文教材编有两则典故。一是王之涣《凉州词》,少一“间”字而成词;一是杜牧《清明》诗,改变断句而成词。这两种方式小学古诗教学也可自创。既可以原诗破句,也可以故意减字或增字,打破齐整的诗式,改成古词。
如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意少了烟花之“花”成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故意漏“两相和”之“两”,“白银盘里”之“里”:
湖光秋月,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一青螺。
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故意漏“一水间”之“一”:
京口瓜洲,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年级下册《牧童》少了“横野”之“横”“晚风”之“晚”:
草铺野六七里,笛弄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脱衣卧月明。
若原诗又增一“曾”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曾脱,蓑衣卧月明。
七、小舞台——角色表演
有的古诗叙事性强,有一定情节,可以进行角色表演,既是对诗意的理解,也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以设计小剧本表演。地点:村口。角色:儿童数人。事件:次要是对话,问住址,陌生人,乡音,白发,小孩的猎奇、热情等。
二年级上册《赠汪伦》,可以设计地点:渡口;时间:花开时节;角色:李白,汪伦;事件:踏歌声中,停篙下船,深情致谢,挥手道别。
二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可以设计地点:篱落处;时间:枝头花落时节;角色:儿童,大人;事件:急走小径,大人发问,发现黄蝶,几番追随,大人指引,黄蝶隐身,儿童疑惑。
四年级上册《游山西村》,可设计时间:早春二月(腊酒浑、柳暗花明)。地点:农家,山野风景。角色:农家主人,客人。事件:先是在农家,主人劝酒劝菜,“都是自家产的”,客人品酒尝鸡豚,客气并夸奖;继而主人做向导,沿途看风景,客人“疑无路”,农家指引“又一村”。
五年级上册《秋思》可以这样设计。地点:洛阳家中。时间:秋凉时节。角色:诗人、行人。事件:秋风扫落叶引起思家之情,恰遇行人欲过诗人老家,诗人写一封家书,行人欲走又被叫住,家书未尽意拆封重写。
八、配乐唱——吟唱诗词
古诗词本来是伴唱而生的,教学中偶见有人教古调吟唱。但小学课堂引进还是有争议。因为古人吟唱不可能有碟片传承,现在听到的能否得其真传也存疑。况且古调今曲有较大审美差距,一般老师也不敢实践,小孩子不喜欢也难学。偶尔为之尚可,构成常例有违小学规律。古调吟唱不理想,现曲伴唱却大有可为。如《两只老虎》《小雨沙沙沙》《让我们荡起双桨》《明月几时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歌曲都可以配唱。高年级乐感强一点的学生还可以本人“随口哼唱”——不一定叫作曲,但那是他的即兴创作!
(浙江衢州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