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一首宋诗,用28个字写月夜,句句生动美好,不输唐诗风采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世间万物皆可为诗,世间万物皆可触人。

当看到青青小草,会让联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画面;当看到灼灼桃花,会让人联想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动人故事;当看到袅袅烟柳,会让人联想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朦胧春意……。

那么,当看到夜月的时候,你又会联想到什么诗句、什么情景呢?诚然有很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等。

于白月光中,于夜晚的清凉中,一起品读古诗词。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来自宋朝诗人张耒的一首《夜坐》。这首诗将寻常的月夜,写出了美好而又深远的意境,可谓同类作品中的出彩佳作。

夜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顶风尚有声。

张耒,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虽然张耒出自苏轼门下,但是他在写诗方面却又兼学唐朝的张籍和白居易,所以诗风清淡平易,到了晚年的时候,张耒诗的“轻易”之风尤甚。这首《夜坐》就是张耒晚年时期所写。

诗的首句直接拉“月”出场,营建出了一个清冷而又寂静的环境:庭户无人秋月明;寂静的庭院中空无一人,天空中的那轮秋月显得格外明亮。“明月”这一物象本身就能给人以静谧之感,而当作者用一个“秋”字进行修饰,并且将其与空空庭院相搭配的时候,它所体现出来的就不止是“静谧”之感,还有“寒凉”之味。

这样的画面无论是从古诗词中,还是一些影视剧中,我们见过的不在少数,所以它是一个寻常的画面。但就是这样的寻常画面,却能我们在每次看到的时候,都会被其中的那种意境与神韵所感染。

那么在首句所塑造的画面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秋月的静谧、庭院的沉寂以外,还可以看到的,无疑就是作者寂寥而又孤单的身影与心情。所以,首句以景语开篇,也以景语奠定情感色彩,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吸悄然抓住了读者那颗易被感染的诗心。

诗在首句中提到“秋”这一季节,承句便追其而下,把能够突出秋之特色的其他物象做以描写:夜霜欲落气先清;夜晚的寒霜还没有降临,但是秋气却明显变得清冷起来。

作者在这里紧抓“秋”字,在与首句凝于一脉的基础之上,把其特点呈现出来。首句中明点“秋”字,而此处的颔联虽不见秋,却字字可感秋。

“霜”“气先清”皆是秋的典型特色,所以当它们同时映入读者视线的时候,我们对于“秋”的感知就会愈加明显。

张耒不愧是学习过唐人诗法的才子,他的这首诗每一句都清淡自然,神韵十足。前两句的景语引人入境,后两句的升华更是让人为之拍手: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顶风尚有声;庭前的梧桐树叶竟然不甘凋谢,迎着秋风发出哗哗的声响。

从表面来看,诗的后两句也不过是对实际景色的勾勒。但若细细论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深刻蕴意。

作者在这里用“不甘”两个字修饰“梧桐”,一来是为了呼应后一句中的“尚有声”,从声音的角度为画面增添动感;在打破诗中画面之“静”的同时,又让画面变得愈加寂静。

二来,作者巧妙地借“不甘”的“梧桐”来抒发本人不畏困难、不屈腐朽势力的高尚情操。

相信对于张耒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晓得,他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直到晚年的时候,张耒的生活依然十分贫困。而在这样的境遇下,作者并没有沉沦,反而铮骨不摧;那么作者的抽象何如?情怀何现?“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顶风尚有声”这两句就给予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此诗后两句不但生动如画,更深沉有理,不但有美好之境,更饱含铿锵之力,为全篇赠色不少;故而此诗也得到了诗家的高度评价,曰其“意境深远”,可追唐诗风采。

秋月如霜阶上泻,中宵谁坐一窗寒;各位看官,当读完张耒的这首诗后,不知你能否也被作者的才情所吸引,被作者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是,欢迎留下本人的赞语;同时,也欢迎大家畅谈本人对此诗的阅读感想,评论区交给你们。

举报/反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