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那些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词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所谓一字而境界全出,又谓之曰“点睛之笔”。

在诗歌的创作中,这叫作“炼字”。

01.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逐个风荷“举”。

——周邦彦· 《苏幕遮》

“雨露之晶莹,碧叶之清圆,风荷之亭亭”,本已美极。

但一个“举”使得静态的画面一霎鲜活了起来,风神毕现。

02.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给人的印象不断都是波涛壮阔、怒涛急浪的,而“如丝”给人的感觉是柔弱纤细的。

因为李白采用了奇特的视角,

一个“如丝天际来”有尺幅千里,笼天地于形内的全景式画面。

他描写的不再是某一段黄河的景象,而是整条黄河在中华大地上,从高原奔腾入海,横贯万里的壮阔景象和狂野气势。

03.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 《暮江吟》

按照格律来讲,本属“仄”声字,却选了个“平”声字。

如果用“照”、“映”,则显滥俗,也很平淡。

如果用“落”则显生硬,用“入”、“射”,不免直露单调,虽有纵深之感,却把残阳拘束在一线之内,跟下句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毫不相称。

而“铺”则给人柔和、均匀调谐之感,同时也给人一种辽阔宽广的境界,与下句相宜。

04.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更漏子》

这句诗采用的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其实整句都写得好,但“滴”字尤能动情。

空房、空阶、冷雨、冷心,点点滴滴的雨声,声声滴落在思人破碎的心。

“滴”字更显夜的漫长和孤寂。

05.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欧阳修· 《临江仙》

王静安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而这句诗,一个“碎”字尽得风流,彷如耳际闻之。

06.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 《题龙阳县青草湖》

星河共影,天水一梦。

辛弃疾有词云:“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外行云里。”

这种境界即是传说中的“天人合一”。

置身这种景象当中,让人忘了星河乃是湖中之影,有一种乘浮槎夜航银河的错觉。

而在梦中,以“压”来描述清梦,实际把睡眠之酣,梦之沉,心之畅,给予了可感知的传达。

07.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李煜· 《蝶恋花·暮春》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曰:“风收残雨,以‘约’字状之,殊妙。”

沈谦说这一句要胜于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及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写片时佳景,宋、张二人之句虽状景生动,但无余韵。

08.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 《醉垂鞭》

王静安先生曾说过:“‘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沈祖棻也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

的确,云“破”比云“散”更好,“破”有一种急速感,暗示起风了,所以花才能“弄”影。

这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是一瞬息的光景。

09.

孤舟隐荷出,轻棹染苔归。

——王褒· 《山池落照》

一“隐”、一“染”字,将意境渲染得空灵而朦胧。

10.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 《踏莎行》

“雾、月、楼台、津渡”。

八个字,四个意象,如何构成一副迷朦渺茫的景象?

秦少游用的是“失”和“迷”,这两个字都用得非常好。

不只是景象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失意、怅惘的写照。

而“失”更有“点睛之效”,因为失意者,内心才会迷惘。

其实,光是炼一个字眼,也算不得什么。

有些人是整首、整句都炼。

像周邦彦、姜夔、吴文英都这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