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这些藏在古诗词里的化学现象,你晓得几个?(一)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原标题:这些藏在古诗词里的化学现象,你晓得几个?(一)

打开凤凰旧事,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

撰文/唐悦(国立巴黎高等化学学院)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化学是严谨的,诗歌是浪漫的,这两者似乎格格不入。但实际上,好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浪漫诗歌里都蕴藏着严谨的化学知识。古人以独特的视角将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反应的细心观察结合独特的文学审美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篇。

说到化学反应,可能我们更熟悉的是涉及物质形状或颜色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诗词里的物质形状变化。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洁白在人间。

于谦的这首《石灰吟》便描述了制备生石灰的过程。“出深山”写的是开采石灰岩,即碳酸钙(CaCO3);而“烈火焚烧”则是将石灰石在高温下煅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CO2)和生石灰(氧化钙/CaO)。

石灰石

石灰和石灰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如今许多工业的重要原料。生石灰(CaO)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量,称为石灰的熟化,得到的产物即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后又能变成碳酸钙。这首诗托物言志,将石灰赋予了人的品格,表达了坚强不屈和洁白耿直时令

石灰石打造的地下城

《客从》

杜甫(唐)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碳酸钙(CaCO3)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除了石灰岩这类矿物来源,还有譬如珍珠这种生物来源的。杜甫的《客从》一诗中“开视化为血”一句描述珍珠化为“血水”的现象,虽然这里有文学夸张的成分,意在表达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但珍珠确实是一种短命的宝物。出土的文物中几乎没有珍珠这一现实也可见它的不稳定性,成语“人老珠黄”同样是拿珍珠比喻人,描述青春好像珍珠一样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形成珍珠不稳定的缘由是碳酸钙的同质多象现象指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能构成几种不同结构的晶体。组成珍珠的碳酸钙晶体即文石,属斜方晶系,通常呈白色、黄白色,有玻璃光泽。但文石并不稳定,常转变为普通的三方晶系的方解石,它们的结晶形状和光泽大不相同,这是导致珍珠变色的关键缘由因而在自然界中,文石远少于方解石,物以稀为贵,珍珠的价值也正体现在它的独特而短暂的物理化学特性上。化学里常说的“结构决定性质”,可见一斑。

今日知识点

中学化学 | 碳酸钙;同质多象现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