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被忽略的古诗词教学“神器”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刚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课标在这方面的表现最突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添加到72篇(首)。

经典古文和古诗词是传承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包含人世间最动人的情意,给学生以最精美的文化熏陶。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古文和古诗词的学习并非易事,甚至是望而生畏,所谓“一怕文言文”,对于老师来说,古文和古诗词教学更是难出新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赵希斌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古诗词教学的秘密神器。

2018年地方电视台推出大受欢迎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用流行歌曲演绎经典诗词,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为节目主题曲撰写了歌词: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

确如这首歌所唱,古诗词丰富、滋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认知层面,让学生回到过去、走向远方,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与社会,探索幽静微眇的人心;

在情感层面,感受古人的喜乐与悲伤,生发情感的共鸣,获得情感的慰藉与力量;

在意志层面,看到世界中的美好与丑恶,体会古人的向往与追求,学习他们的智慧与勇气。

古诗文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提升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无须多论。同时,我们应看到古诗文的内容和方式离学生较远,教学难度很大。

处理此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找“里手”引路,就像一个孩子从小就跟着懂京剧的里手看戏,他们即时的喝彩、散场后的分析对孩子来说都是无效的戏曲赏析教育。

同样,我们可以借助历代评家对诗词作品的评点,协助学生亲近、理解、欣赏古诗文。

那么,评点是什么,对古诗词教学有何意义?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张谦宜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知赏“芙蓉”“杨柳”之句,而不知斛律金《敕勒歌》真气惊人,为《大风》《垓下》嗣响。视彼“风云”“月露”之词,直蝉噪耳。(成书评《敕勒歌》)

“声沉欲语迟”,“沉”字细,若作“停”字便浅,“欲语迟”,描述妙绝。“未成曲调先无情”,“先无情”三字,一篇大机括。(唐汝询评《琵琶行》)

这些评点对诗词的内涵、创作技法、文字渊源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可谓切中肯綮、情真意切。

张中行在《文言津逮》中说:

“前人的评论,大多出于专家之手,见得广,谈得深”,“我们不只需注重,还要把它看作培养眼光的课本,不停止于记住论断,要更向前,学习前人所以作出此种论断的理论和方法”。

评点者凭仗其人生体验和审美修养,为我们理解、欣赏古诗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多样化的视角,古诗词评点用于教学,必定有助于学生赏析古诗词,无效提高诗词教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此外,许多诗词评点源自评点者真诚的情感共鸣,他们用排比、对偶、比喻、用典等方式表达本人对诗词的领悟和情感,这使得评点颇具文学意味,评点本身成为文学赏析的素材。

如明胡应麟评王维的《辛夷坞》和《鸟鸣涧》: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王维的诗好,胡应麟的评点也好——意味深长、颇具美感——王维的诗因胡应麟的评而更显其美,学生因而无机会体验经典诗词和精彩评点的双重审美。

在中国,评点到宋代才真正成为一种盲目的批评方式,其兴盛则出现在明清。

评点是在经学评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总评、评注、行批、眉批、夹批等方式。

评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诗、词、曲、赋、骈文、散文、小说、戏剧,乃至民歌,几乎涉猎了文学中的任何一种体裁。

中国古代一流的作家作品几乎都已被人评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更是不止一次地被评点。

评点者的队伍也相当庞大,这些评点者往往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点,他们的评点对文学赏析无疑颇具价值。

文学经典的构成离不开诠释,伟大的文学作品有无穷的涵义,评点将这些涵义不断地揭示出来。

高水平评点具有独立价值和重要影响,如南宋刘辰翁的评点,“士林服其赏鉴之精”,《唐诗品汇》引用刘辰翁的评点近700则!

明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

“刘会孟名能评诗,自杜子美下至王摩诘、李长吉诸家,皆有评。语简意切,别是一机轴,诸人评诗者皆不及。”

评点无力地提高了作品的影响力。

典型例子是明凌稚隆刊刻《史记评林》后,《史记》遭到世人追捧,掀起了阅读的热潮——“《评林》行,而自馆署以至郡邑学官,毋不治太史公者矣”(王世贞《史记纂序》),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正解还是误解、肯定还能否定、感性抒怀还是理性分析,评点皆可促进作品的传播与接受,评点中出现佳句或评点者身份特殊时,其效应更是非同凡响。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先后得到南宋著名诗词评家胡仔和金代文坛第一人元好问的推崇。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

“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也。”

元好问则在《题闲闲书赤壁赋后》中说:

“词才百许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再如,经苏轼评说过的词作不论褒贬皆广为传颂。苏轼评柳永的《八声甘州》:

“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引苏轼语)

经苏轼评点,柳永此作遭到了文人的留意和称许,苏轼之评也得到了认可。

这样的现象可谓如南宋词人陈人杰在《沁园春·不恨穷途》一词的序中所说:

“余以为古今词人抱负所有,妍媸长短,虽已自信,亦必当世名巨为之印可,然后人信以传。”

清廖燕在其文学评点专论《评文说》中指出:

“以吾之手眼,定他人之文章,而妍媸立见,非评不为功。故文章之妙,作者不能言而吾代言之,使此文更开生面,他日人读此文,感叹其妙,而不知评者之功至此也。”

显然,评点揭示了“作者不能言”的作品之妙,丰富、扩展、深化了作品的意义,使其“更开生面”,学生学习古诗词,就是古诗词接受的一种方式,评点必然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有多人评点,将这些评点辑录起来就是集评。

吴朝喜在《重刊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后序》中说:

“抑能翻刻杜诗之善本,以传四方,使四方之人因批释以明其诗,讽之诵之,玩之味之,而深好之焉。”

集评让人“因批释以明其诗”,还能“讽之诵之,玩之味之”,它为何具有如此价值?

明王思任在《合评北西厢序》中谈为何“合刻”汤显祖、李贽、徐渭的评点:

然合刻三先生之评语者又谓何?大抵汤评玄著超上,小摘短拈,可以立地证果;李评解悟英达,微词缓语,可以当下解颐;徐评学识渊邃,辨谬疏玄,令人雅俗共赏。合行之,则庶乎人无不挚之情,词无不豁之旨,道亦无不虞之性矣。

由此可见,集评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参考,有助于我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理解作品。

同时,诗词多个评点之间存在交错、印证、演进,甚至出现相反意见的争论,这为我们理解作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得以“在长短得失的衡量中提高本人阅读的鉴赏力”。

也有人认为,评点对作品解读无害无益。

如明王夫之说:

“有皎然《诗式》而后无诗,有《八大家文钞》而后无文。立此法者,自谓善诱童蒙,不知引童蒙入荆棘,正在于此。”(《夕堂永日绪论外编》)

清章学诚说:

“但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如欲告人衣食之道,当指脍炙而令其自尝,可得旨甘;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轻暖,则有是道矣。必吐己之所尝而哺人以授之甘,搂人之身而置怀以授之暖,则无是理也。”(《文史通义·文理》)

还有明吴应箕也指出:

“大抵古人精神不见于世者,皆评选者之过也。弟尝谓张侗初之评时义,钱伯敬之评诗,茅鹿门之评古文,最能埋没古人精神,而世反效慕而恐后,可叹也。彼一字一句皆有释评,逐段逐节皆为圈点,自谓得古人之精髓,开后人之法程,不知所以冤古人,误后生者正在此。”(《楼山堂集》)

这些意见值得注重,其对评点的批评次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评点代替乃至剥夺了读者的亲身感受,在作品和读者之间构成隔膜;第二,评点只是一家之言,有时还存在偏颇,构成对读者的误导。

提示我们,面对古诗词评点不能人云亦云而让他人的评价代替本人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正是因为集评整合了对一个作品的多个评点,从而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多样化的视角、不同乃至相反的观点,这恰恰有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作品。

因而,我们要基于批判的态度面对诗词评点而使其为我所用:

一方面将评点与诗词作品紧密关联,避免出现只见评点不见作品的现象;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古诗词审美的基本规律,分析评点的依据和文化背景,将多个评点关联起来,批判性地接受评点的结论。

诗词集评“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传作者苦心,开读者了悟”,“借彼舌根,通人慧性;借彼手眼,开人心胸”。

它不但以“心同此理”的方式在认知层面激发我们的思考,还以“人同此心”的方式在情意层面调动我们对诗词的情感共鸣。

因而,集评对古诗词教学来说是高质量的参考材料,教师备课时有集评的辅助,就像有历代评家“坐在我们旁边”,和我们一起就如何赏析古诗词进行“教研”,这对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无疑很有价值。

内容来源

《中小学古诗词评点及教学建议》,有删改

读完上面的部分,是不是摩拳擦掌,想要把古诗词评点融入本人的教学之中了呢?

然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独具异彩,偏重直觉与经验,习惯于妙悟式的鉴赏,中国古诗词的评点依赖的不是笼统概念和逻辑思辨,而是文人共同的阅读背景下构成的彼此接近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趣味。因而,利用古诗词的评点进行教学,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理解中国诗词传统审美范式。只要理解古诗词传统审美范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及其评点;第二,分析古诗词评点的内容和方式,寻找其与教学的连接点;第三,积累古诗词评点,丰富本人材料库。

所以,你光晓得这一“利器”还不够,你还需要一本“宝典”:

《中小学古诗词评点及教学建议》

本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古诗词审美的分析,协助读者理解古诗词审美传统与范式。

悦耳与悦意;蕴藉与激情自然;意境与悟

第二部分以部分古诗词集评为例,分析其内容和方式,对集评如何用于教学提出建议。

内涵与意蕴;美感与艺术手法;诗词对比与关联

第三部分是附录,收录了中小学课本中古诗词的集评——来自历代诗词集评、诗话词话、诗词选集、诗词鉴赏等。

附录部分的集评经过了多次的整理和校对,是万万不可错过的部分。它能为古诗词教学提供直接的参考,即便不用于教学,通过欣赏历代评家对诗词的评点,也有助于提升我们赏析古诗词的能力和档次

人教社部编本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同时添加其他版本教材中的优秀古诗

同时,本书最初列出了参考书目——诗词集评的来源,教师可以在课本收录的诗词发生变化时从中查找相关集评,或用于诗词教学,或用于诗词赏析。

《中小学古诗词评点

及教学建议》

本书在澄清中国诗词审美传统的基础上,借助历代评家对诗词作品的评点,协助学生亲近、理解、欣赏古诗词。

《中小学古诗词评点

及教学建议》

点击阅读原文长按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话唠老师

本期话题:

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作为教师,你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遇到过怎样的困难或者又有怎样的妙招呢?

下文留言一起来分享吧

我们将选取最被大家认可的两则留言(点赞数前两名)送上《中小学古诗词评点及教学建议》这本新书哦~~

上期灵魂答客名单公示:

@固执一生@静待花开

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校长,是什么让她成长?

请以上两位老师后台私信小编您的联系电话和邮寄地址,《通往杰出——一个深圳校长的教育人生》马上发出哦~~

所有的孩子都有叛逆期吗?

李镇西:“减负”到底“加重”了什么?

朱永新:教育著作如何“走出去”?

 • end • 

责任编辑 | 张宁

审读编辑 | 王京 李永梅 郭雪丽

大夏书系阅读热线:010-82275571

官方网站:www.dxjy.com

“阅读原文”购买此书

左边给我一朵小花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