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特级教师 张立军
今天,我们实际上是从文体的角度入手谈整合性教学。今天为什么谈古诗文教学,就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非常关注古诗文教学,特别是现阶段更为关注,因为统编版教材融进大量古诗文的内容,而且,举国上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的非常多。然而,古诗文教学历来就是我们教学当中一块没有被完全开发的半荒之地。现阶段,很多老师提出,古诗文教学我们到底该怎样做?是要有模式,但太模式化就八股了,就概念了,就死板了。现在,我们怎样通过古诗教学不是让学生一听见古诗就头疼,一听见写作就头疼,而是要让学生亲近古诗,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而不是因为我们的概念化教学使学生远离古诗。
一、古诗词教学的大格局是“古为今用”
“古今结合”的目的是“借古立今”,要避免“借古讽今”。
男老师特敢干,绝不循规蹈矩,会刻意地突破一种模式化的形态。比如,黄祥云老师想做到的是一种古今的结合。这个意识太好了。因为,我们有时候学习古诗,情愿只把古诗还给古人。我们作为旁人在阅读古人的一种情感,但走着走着,我们会发现,最初学完了还是把古诗还给了古人,而不能为我所用。所以古今结合有一种趋势,也是习大大反复强调的,不叫复古,而叫“古为今用”,这是古今的一种结合。但是要避免一种倾向,就是一定要留意避免“借古讽今”的倾向。也就是我们一味地赞扬古代的文化,而否定我们今天的很多的一些事物。这个也要留意。实际上,我们的目的是“借古立今”“古为今用”。我们把古今对比,构成对不良现象的批判,这个批判是对的,但是要把它放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我们看,“到此一游”,学生大部分从道德意识角度去谈,学生基本不从文学角度、言语角度去谈。黄老师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言语角度去谈,引导学生去发现古诗言语的色彩,但是一说“到此一游”,首先考虑的是道德范畴。所以,我们要考虑古今结合,能不能不要让它有多种嫌疑在里面,能不能单从言语角度出发,和古代诗文构成对比。要不就会构成干扰,和我们要达成的核心容易构成偏离。要实现一种用今天的生活现象去解读古人的诗句,这一点特别好,也特别难。因为要进行一种生活化,情景化的处理。一般,我们学诗按照套路,但是要把套路真的变成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真正进入本人的生活形态,进入到对诗的品尝中,确实很难。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要坚持的,虽然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沟沟坎坎,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不经历难,就很难修成正果。不能用各种否定来障碍我们思维前行的脚步。
二、“化境”与“话境”的转化
古诗要走向一个文化的高度,而不是局限在文字的狭小空间。王老师借助《长相思》把一组诗拿出来。四个“一”是《长相思》中的神来之笔,“山一程,水一程”,何其艰苦,千山万水。最小的地方读出最大。炼字之功,看到旅途艰苦,漫长。老师转化成了八个字:风雪交加,千山万水。我没有想到,从一个芝麻粒里开出千万的花朵。当解读到“千帐灯”时,老师会化开,化开到“桃花潭水深千尺”“千朵万朵压枝低”等,借用化开的方式收回来,再看“千帐灯”藏着多少情,藏着远行之人的心思。想的开去,聚的回来,聚到“千帐灯”所包含的意味。突破难点。这又是一次“化”的过程。这很厉害。王睿老师从一字一词出发,走向全体,走向意向。我们会发现,古诗词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抒发着那种情,这种情无不以“境”的载体来呈现,是借用一种“境”来传递情。在古诗词教学中,高手一定会做这样一项工作,就是会剥开古诗词的文字,然后进行一项“化境”的工作。就是像今天课上所做的,透过这36个字,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这需要想象,要把文字变成头脑中的画面,这就是“化境”。紧跟着,要用本人的言语传递出来,这就叫“话境”。所以,学生经历的这个阶段非常符合古诗词学习的基本认知规律。我们总说情境化、生活化,但有没有策略去支撑,去给它生活化、情境化,真的让学生感觉风趣,看得见摸得着。今天,王老师在“化境”与“话境”的不断转化中,给了我们启示。
三、组诗中感情内部细微差别如何处理
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会不断地挖掘古诗词背后的深刻内涵,甚至要挖掘到古诗遥远的历史背景。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火候到底把握到什么程度。我想,在小学时不做过分延伸,要尽量找规律化的东西。因为它是教材中作为课文存在的,而课文是例子的作用,例子需要呈现的是规律和示范。就是通过触摸一首,我们可能认识一类。诗也是这样,我们可能借助一首,认识一类诗。至于刚才老师说到的不断地深入挖掘,这是在后期要挖掘的。就是说,我们认识古诗会有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层级。比如,小学生阅读到一个什么层次,学生到初中高中大学,最初会走向专业研究的领域,会挖掘背后遥远的历史,构成对古诗有更深的认知。所以,小学学习,以抓规律、凸显规律作为侧重。当然,个性也要有,但个性不要过分夸张。比如,我讲送别诗一组,其中《芙蓉楼送辛渐》是个别的,是另类的,但它的另类只是与那些有规律的送别诗比较而言。别的送别诗都是以劝朋友、开导朋友,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这一首是借别人的口来表白本人,这就是它的独特。可能我们认知的个性在小学阶段就是到这儿。
还有一点,我觉得我们的共识:现在我们的古诗如果真正的达成一种效果,其实就是让学生能触景生言,能被他想起,能被他用起,能被他时时挂在口边,使我们的古诗从珍藏品走向日用品。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过去教学中,我们全班把这首诗背下来,就是成功。现在,我们要走向运用,就有了思维含量。小学阶段,我建议,以谋求规律化的东西为重点,如果能力不足,可以做些比较、鉴赏、新的发现尝试等,做为兴味发展是可以的,但不作为人人达成的要求。
四、关于古诗词的“再创作”
有老师在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在看一些诗词入门,觉得老师做通了,才能慢慢教给孩子。因而,老师试图在教学中想让学生结合积累的诗词或根据一些规律来尝试创作诗词。老师想超越课标,超越教材,想在古诗词教学中尽可能地有多一些的作为,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程度就是在阅读,可能就是在能联想到一些东西,那我们的点就打在这上面。至于学生的“再创作”,我也曾做过一些思考,了解很多学生有创作的愿望,但是,创作出来的东西就不好说了。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创作有时它会破坏对经典的品尝。有的东西就是拿来读的,有的东西就是拿来入心的,有时我们无法模仿。比如,我们读鲁迅的《少年闰土》,我们无法学完它就让学生写人,因为它就是让学生拿来读的。就像老舍的《猫》,我们无法回过头来让学生写小动物。因为,这种名家名作,就是让我们读来读去的。所以,当我们面对经典的时候,要放慢脚步,构成徘徊。有时,我们需要放慢脚步,不一定构成创作。有时候,可以进行,那要看学生的水平。当学生有了大量的积淀,可以触景生言,可以再次进行转化。
五、古诗教学要打破模式化
我们已经扛着锄头走进这块半荒之地,会不会深一脚浅一脚呢?这深一脚浅一脚也是我们要提出来的问题。今天,两位老师为我们的古诗教学带来新的启示,但是,我们不要把今天的两节课作为我们上课的范式。因为,今天两位老师首先是基于不同的文体,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情况。那今天两位老师带给我们的触动应该是什么呢?
我们的古诗可以打破模式化教学,可以和生活进行对接,可以和其他很多的诗构成相融,我们的古诗教学可以在情景化生活化当中让学生构成兴味。
比如,祥云老师的题壁诗次要想体现的是“古为今用”。就是怎样用古诗来说我们的生活,这一点体现很充分。由“醉”展开想象,从而认知诗歌中想表现的苟且而活、贪图享乐的那份人心。古诗“入心”最难,“入境”不难。一想象就有画面感,因而入境不难。“境”背后的“情”最难。所以,由“入境”到“入心”必须构成一个过程,黄老师借用“醉”让学生入境、入心,有本人的想法。入文中人的心,也入诗人林升的心。
还有,黄老师想构成诗歌与诗歌的对接形态。比如,《题临安邸》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构成对接,借助《秋夜将晓》来助读《题临安邸》,捕捉其中所藏着的情。这一点特别好,但如果能构成师生对应读就更好了:北方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南方是——“西湖歌舞几时休”。要构成对应。这样的对应读,就能捕捉到古诗中表达的深刻含义。还可以出现多次徘徊的对应读。如,对《题临安邸》的解释,第一句是以联想的方式,第二三句是结合联想进行推想的方式,可以让所有的孩子构成对话,这又是在重点部分构成徘徊。以解释助推学生的推想思维。这些重点的地方是值得徘徊的。一节课的节拍是:重点处徘徊,非重点处快进。
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要留意捕捉和再利用。好的资源遍地都是,最次要的来自于生成。过去我们对教材研究很透,今后我们要对生成进行研究。
此外,还要关注古诗的归类。124首古诗,进入统编版教材。必须归类。有必要把学生积累过的古诗按照类别归类,有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打通一至六年级,好的老师要有能把一类诗进行重组的意识,协助学生建立概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古诗教学刚刚起步,我们就找到了高大上的北大附小。希望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时,有突破,既让学生打好基础,又能建立兴味,亲近古诗!
作者:张立军
内容来源:薪火网研
编辑整理:海燕
上一篇:被忽略的古诗词教学“神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