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古典诗词建模教学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词教学建模

眼之所见、耳之所听、口之所尝、肤之所触、鼻之所闻……目成象,耳成音,舌成言,心有性而成意。佛家言四谛苦集灭道、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均是观感尘世所得,在境之中,方无情生意动。一诗,一词,一曲皆是古人心意所化,古典诗词最关键的就是入境,进入想象具现化的诗中之境,而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入境搭桥铺路,本文次要谈谈如何去搭建这通往诗词之境的桥梁,这个过程,可以是寻找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一课一得,也可以是综合运用,各美其美。

一、 单元桥

古典诗词教学的方向必须要考虑单元的设置,统编教材就要考虑单元人文主题和单元学习任务群这两条主线,如下图是本人对统编教材高中语文所有的诗词曲汇总梳理。(其中红色诗人是出现两次重点要了解的诗人)

二 、单篇桥

1. 知人论世:

每个老师教学都晓得诗词鉴赏要知人论世,但知人论世可以做前置导入来辅助学生理解,也可以成为授课时理解诗词难点时的钥匙,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处理。

(1)人:字,号,成就,风格等

唐代大家李白(诗风豪放飘逸)、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通俗平易),宋代苏轼、辛弃疾属于豪放词派,柳永、李清照、晏殊以及李煜属于婉约词派;学生对诗词流派有一定的区分能力,能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总体风格,并促进理解。

(2)时代背景,人生际遇、参与的时代大事

古诗词曲,既有诗人本人的个人独特体念,也有历史和时代留下的烙印,如在李煜《虞美人》教学中,关于“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句,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春花”、“秋月”不都是非常美好的事物吗?为什么作者却希望其快点结束?“往事”、“故国”、“应犹在”作者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是在何种心绪下创作这首《虞美人》的?

此时,教师利用知人论世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后,学生们不难发现李煜词风前后变化,其变化的分水岭便是国破。亡国前的词作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情爱以及离别相思;亡国后的词作多表现亡国之痛、追想往事。在教学李煜《虞美人》作品时就可以补充拓展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这两首均为亡国后创作)让学生自主鉴赏,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文体知识

(1)诗词曲等基础知识不展开,可以参考我的思维导图,自行梳理绘制。

3. 朗读背诵

(1)字音指点

(2)朗读节拍,重音,语调,情感等指点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或拓展古诗词篇目进行诵读、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每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是诗人情感的一次淋漓尽致地宣泄,因而,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要能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实现对古人的“移情”,而通过抑扬顿挫地诵读能细细品尝古诗词中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有技巧的诵读指点协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内心。

诗歌的节拍一般四言为“二二”式,五言为“二二一”式,七言则为“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三”式或“二二一二”式,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当然,在节拍划分的时候不能一味只看句式,墨守成规,要联系诗句表达的意义,不能将固有名词、描述词等断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的节拍应该是“二二,一二一”式。在诗词教学中,能通过节拍,重音,语调,情感让学生进入诗境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3)押韵、平仄、对仗

古诗词的韵脚不只影响其内容而且能给古诗词带来不同的美感,教师要带领学生诵读体会。如《锦瑟》(李商隐)中,韵脚是“弦、年、鹃、烟、然”,所有的字都带“n”韵,诵读时这个鼻音一发,一种哀怨迷惘深沉的情绪和虚幻朦胧的氛围就传达出来了。

当然,诵读不是单纯的朗读,诗词的节拍与韵律又是通过上面提到的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等等这些细节的处理来吟诵体现。在忽视诵读的古诗词课堂中常常会出现学生能够精确划分古诗词的节拍却无法诵读的现象,这可能是学生朗读方法不得法,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进行诵读的指点

教师也可以学习古诗词的吟诵技巧,如找叶嘉莹先生的吟诵讲座来提升本人的诵读能力。

4背诵指点:如何背诵现在比较少老师能进行专业指点,只给出本人绘制的唐诗背诵方法给大家参考。

关键词联想图像记忆具体运用:

5.文言知识

涉及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这次要是为了辅助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即便诗词理解难度较大,也要重诗境重诗情,而不能把诗歌教学变成文言文翻译教学。

相关文言部分知识汇总可以参考我的公众号:语文新联盟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MDU0NDI4Nw==&mid=2247486210&idx=1&sn=726162c885b2c2843b1d0362d18c666f&chksm=cf72d472f8055d64f39cbe8094ad7c0d5aae79a05d8806de25614fac7056105a108543dfc64b&scene=21#wechat_redirect

5诗词

(1)写了什么(内容)

①构思

a诗眼 诗歌的诗眼往往可以做为诗词教学的突破口,比如《归园田居》中的“归”字

就可以衍化出“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

《短歌行》里面的

因酒而“忧”就可以解出“忧人生苦短”、“忧求贤难得”“忧功业未就”。

b结构

抽象

a人象 人物抽象可以是本人的人物抽象,也可以是诗中人物的抽象

b物象

动物类:大雁,杜鹃,鹧鸪,猿猴。

植物类:梅兰竹菊、落花落叶松柏等。

如: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意味;梅花意味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柳与“留”谐音,暗喻离别,又有依依不舍怀念之意;莲与“怜”同音,意味爱怜,多用以表现男女之爱恋;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松梅竹菊寓意高洁,借月亮大雁寄托相思,杜鹃鹧鸪啼叫凄凄,梧桐叶落露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学生只要多积累这些意象,熟悉古诗词中常见的典型物候,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把握作者的情感、诗词的主题。

景物类:风花雪月,水雾夕阳等

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梧桐”本就凄苦、悲伤的意味,贺铸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便是明证。“细雨”雨天让作者的愁思更浓,加之滴滴答答的雨打梧桐这一景象不断持续到黄昏。意象虽是名词,但给读者塑造出一种视听结合的感觉,细雨敲打梧桐的声音只要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那种声音仿佛敲打在众人的心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景象,透显露浓厚的悲情

(2)怎么写的(技巧)

言语

a炼字炼句(炼字次要集中在动词和描述词)

《登高》有的同学会敏感地关注诗人的言语,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诗人为何用“落木”不用“落叶”,用“滚滚”不用“滔滔”?这个审美鉴赏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学生审美的鉴赏力和洞察力。这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他们会坚持原词更精当、抽象,对于学生给出的区别,教师应适时指点并总结。比如:“落木”虽然表现的是秋天凋谢的落叶,但是“木”更能让读者联想到秋天整个枯黄的树干以及树叶凋谢后光秃秃的景象,由此看来“木”比“叶”。代表的更为全面。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看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以丰富学生的审美鉴赏。

还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直接描写赤壁的景象,“穿”字动态地表达出参差参差的山石挺拔入云、贯穿天空的气势;“拍”字描绘出汹涌磅礴的巨浪搏击拍打江岸的动景;“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美景色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诵读中重读这些动词,从而引导学生想象出当时战役的激烈场景以及周瑜领军英勇善战的战役雄姿,在这个绚丽雄奇的古战场追念风流人物,作者回忆古今,多方面表达自己对历史、祖国河山以及人生的情感,实乃“古今绝唱”。

b言语风格

(2)手法

a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双关、互文、叠词、列锦、用典、顶真、化用。

这些常用修辞手法可以用表格方式给学生进行汇总实梳理。

b表达方式

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李商隐诗中的间接抒情素称难解,有“獭祭鱼”之谓。他的《锦瑟》用典之密、用语之隐晦,无不为其诗作增添了层层神秘的面纱。这首诗亦不是单纯的咏物之作,其情感较为复杂。结合诗人当时的创作背景来看,他在仕途上怀才不遇,中年时又遭遇丧妻之痛,到了晚年,回忆青春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出感慨,还隐去了生平经历的其他事件,吟此诗;尾联中“此情”可能指的是首、颈、颔联中所写的素女鼓瑟、庄生晓梦、望帝化鹃、月明珠泪以及蓝田玉烟等典故所表达的情感,营建出一种听觉转化成视觉的朦胧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往事的追想和痛惜年华流逝、抱负成空的哀怨感伤之情。尾联,诗人自问自答,晚年时追想往昔,痛定思痛,早已体会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情感已经在追想中,“无需再等待”,所以“可”字能否定义,不是现在解释的“可以”。

描写:

对象:人物、环境、场面、细节

方式:动静、真假、点线、声色、正侧结合。

记叙:

顺序、插叙、倒叙、补叙、平叙、夹叙夹议

议论:

直接说理、寓理于事、以形说理

(3)为何而写(立意)

a现实世界,这次要体现诗人对现实世界中普通人的悲悯仁心,如白居易的《卖炭翁》类的讽喻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沉郁顿挫的诗史作品《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还有对普通士卒同情的边塞类诗歌《燕歌行》。

b自我,这次要体现诗人对本人的遭遇,对本人人生志趣的一种认识,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4)设计思路(主问题意识)

语文课的主问题意识,并不是整堂课只问一个问题。而是在设计的所有的小问题里需要有一个主题。例如,必修上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而课文也需要一个主题来让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凡是名家的课堂整堂课都会有一个主题或是中心。正如作文一样,行云流水的背后是那个发人深省的主题。若想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中能有收获,那么就要在或是知人论世,或是朗读,或是诗歌内容,或者主题等等某一个方面确定出本人课堂的主题,这是给自己的课堂明确一个方向,明确一个目的。方式可以多样,现场生成的问题可以有很多,但要百变不离其宗,课堂的所有问题都要服务于本堂课的主题,更好的明确或是彰显课堂的主题。这就是主问题意识。

①标题入手

如陆游的《书愤》把握住书了何事,抒了何愤基本就把握住了诗歌的次要内容和思想主题。

②情感入手

古诗词注重情感的表达,更重想象,如果没无情感就没了有艺术之美,没想象就没有委婉美而言了。古诗词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联想,体味美的意境。如围绕《涉江采芙蓉》中的羁旅闺怨可以展开同类诗词的拓展。

③诗眼入手

《短歌行》中“忧”字入手,因酒而“忧”把握住“忧”就可以解出“忧人生苦短”、“忧求贤难得”“忧功业未就”。

④文本生发(还可以从意象、风格等入手)

诗词中,诗人运用凝练的字词,简短的语句勾勒场景,表达诗人的情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协助学生理解诗词,正确解释含义,从诗意入手,比如《蜀道难》理解诗人描写蜀道到底如何艰险。朗诵中注重“横绝”、“相构连”、“上”、“下”、“不得”、“愁”、“仰”、“坐长叹”等词语重读,对飞檐飞禽亦对蜀道望而却步的诗句可语调轻快,细读品尝蜀道的险峻、峻峭勾勒出蜀道的画面特征。通过诵读复述画面的方式,在黑板中画出简图或者借助多媒体呈现蜀道飞光,将学生脑中的画面具体化,将长诗句变成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组合成诗人口中的难于攀爬的蜀道。通过情景再现、朗诵等方式,上学生拓展思维,勾勒出富有特色的画面。

三、古诗文对现世的启迪

1.技巧

通过古诗词写作技巧的学习,学生能熟练辨析写作的手法和相关技巧,并能运用是最终的目的。

2.情感

比如处理李清照的《声声慢》时,为学生梳理好次要内容后,赏析文本时,可以设置一个情景,请学生把本人认为人生中最在意的5样东西写下来,然后讲述李清照的生平,划去跟李清照同样得到的:健康、家人、爱情、金钱、朋友、国家、远离家乡等。对比留下与李清照得到哪个更让人悲伤?

接着布置写作训练,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诗词或散文写段《李清照我想对你说》,以诵读或者演绎的方式呈现,课后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喜爱的特点,课后让同学们将不同版本的在班级群里分享。人生也许是悲伤的、也许是阴差阳错的、或者是坎坷泥泞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李清照我想对你说》的不同版本创作中暗含了他们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憧憬,和对他人痛苦的理解、同情。这样的训练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言语素养和思维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能塑造高中生正确的人生观。

3.思想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写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怀古咏史,联想到少年得志的周瑜,又想到本人却仕途失意、屡遭贬谪,此时,他身上传统的儒家思想就融合了道思想,崇尚自然,顺应情势,以超然于外物的态度打败失意的消极情绪,这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人生的失意和不顺。

四、古诗词整合

1.一致、互补、相反

(1) 一致

比如体裁都是乐府诗、边塞诗、登临诗,讽喻诗,作者都是同一人,都是豪放词或婉约词作品等。

(2) 互补

比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和张籍的《酬朱庆馀》,互相参照来理解。学生能比较容易发现矛盾之处,两个男诗人互相写诗给对方都写美女是想说什么?诗中的美女有什么特点?猜猜美女指代什么?

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3) 相反

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积极入世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出世归隐,如我的设计。

2.任务要求有共同聚焦点

比如评鉴两首诗写月的异同点,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来梳理古典诗词中“月”的特点。

3.能拓展延伸课内诗词内容

补充的材料能对课内的诗词进行拓展和延伸,这常见于授课的补充鉴赏和课文配套练习中的补充诗词。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语文新联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