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和平之夜接力诵读,用声音驱散黑暗
交汇点讯 85年前的12月12日夜,笼罩在金陵城的血色长夜即将降临。然而黑暗永远打败不了光明。12月12日夜,第九个国家公祭日前夕,“12·12 和平之夜”接力诵读在4个与南京保卫战有关的地标地点举行,南京市民代表和青年学子们第5次用声音驱散黑暗。
本次活动以“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为主题,分线上和线下两部分。12月7日,“和平之声 云上共读”线上平台开通。在“金陵城殇”“不屈抗争”“缅怀同胞”“祈愿和平”“奋发图强”“圆梦中华”6个篇章中,6位南京市民代表——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南京诗词学会顾问、著名诗人冯亦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秀英曾孙女马雯倩,栖霞区诗词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西岗街道关工委主任吕步志,南京电视台主播韩永联,紫金草文化传播使者郭尔乐,南京理工大学二月兰诗社学生代表张淑敏,邀请网友一起用声音接力,为和平发声。
12月12日晚21:00至12月13日凌晨00:30,4位领读者代表冯亦同、马雯倩、吕步志、韩永联走到线下,和大学生青年一起,在中山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留念馆、和平门、中华门等4地,用接力诵读怀念和祭奠同胞。
16篇诵读文本经过精心选择,有见证者日记,有亲历者口述,有直抒胸臆的诗歌,也有真实客观的旧事报道,还有严肃肃穆的国家公祭鼎铭文。《魏特琳日记》是魏特琳以女性的敏感与细腻,着墨于收留了万余名妇孺难民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感同身受地写出了女性的恐惧、挣扎、苦难、屈辱与反抗;《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中,幸存者的字字血泪和大量翔实缜密的历史档案材料,还原了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与人生故事,揭露了日军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给死者》用悲愤忧伤的文字直抵人心,回到鲜血染红的那个最冷的冬月,耳闻痛哭之声,目睹惨绝之事;《日本战犯文学叙事中的侵华和平》一书,不少篇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日本战犯也不得不对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大为感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提示,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据了解,2018年第五次国家公祭日前夜,“和平之夜”诵读接力活动第一次举行,当时12位市民代表和81位大学生进行了12小时13分钟的声音传递。此后这项活动“声”“声”不息,今年已经是第5次举行。
5年前就开始指点大学生意愿者参加活动的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今年和意愿者们又在冬夜寒风里守候着。他希望公祭日前夜这样的守候和祭奠,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固化,悄然融入城市的传统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通讯员 王迅
供图 南航金城学院大学生意愿者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