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古诗词是很多人心中的痛。为什么呢?读不懂。
读懂古诗词,大体上,是需要基础的。哪些基础呢?
其一,知人论世,对读古诗词有很大的协助。举个例子,你读多了杜甫,晓得他总是涕泗横流,总是忧国忧民,总是揭露民生疾苦,关怀天下苍生;你读多了陆游,晓得他总是表达愿为国征战沙场,总是渴望国家能够收复北方。
陆游晚期的诗歌,和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有类似之处的。因为他们一个在唐朝经历安史之乱,一个在宋朝历经靖康之耻。
——但问题是,我们在考试的时候,不能完整地晓得诗歌的背景。当然,如果正文一给出了背景,你就要有反应,结合背景来理解诗歌。
其二,总结分类,对读古诗词也有很大的协助。诗词读多了,你能发现诗人与诗人之间,诗歌风格之间,诗歌情感之间,都有共同之处。
情感其实就那么些。只是,哪怕是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演绎。所以,我们要学会联想,分类总结。教材里,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可以联想到杜甫的《石壕吏》,相同之处是都表现阶级矛盾,都体现民生疾苦。不同之处,一个体现官市制度对百姓的剥削,一个体现的是战乱时期,人民生活的苦不堪言。两首诗的内核,都是一个“苦”。由此,又想到《十五从军行》,以一个老兵的视角,写出战乱和服役制度,带给人民的痛苦。
这里面我们不研究历史,因为我听了一些书,看了一些论文,讲到了一些诗歌内容历史不合的地方,我们只从文学的角度去探查,感受现实主义诗歌当中“百姓之苦”的宗旨内涵。
课外诗里面,你读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读到“另一首诗“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就应该要有反应,他们说的是同一回事。
这些分类,我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总结过,这里就不再反复。为孩子珍藏: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及分析
考试时,在缺乏背景,没有“知人论世”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尽可能地读懂一首课外诗?
我的建议是,扎根文本,驱遣本人的想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驱遣我们的想象》是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这里,作者讲述了如何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深以为然。
在读这篇文章以前,我读诗的方法,就是“囫囵吞枣”,读全体构思,读全体意境,但不死扣字词。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便有了更清晰的读诗方法。
问题是,如何扎根文本,驱遣本人的想象呢?方法其实很简单,叶圣陶先生说得很清楚,把文字变成图画,把本人放置其中。
问题又来了,怎样把文字变成图画呢?
举个例子: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扎根文本,要从标题开始读起。“过山农家”,这个标题告诉我们,诗人是经过,是路过,而不是居住。这首诗的内容,是他经过山里农家所看到的景象。
这首诗的选择题,错误选项就是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亲身一词,就是错的。
课外古诗词的选择题,考点常常是内容理解、修辞手法、情感态度、格律常识等。我的体会是,诗歌读不懂,题不一定不会。因为内容好像高大上,但出的考点,常常傻白甜。
有一次,古诗考题选项里有一句“通过写飞燕……景色,正面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这个选项不用看文本,它本身就是错的。因为写景,是间接抒情。这首诗《过山农家》一样。ABCD选项读下来,好像分析得都很专业,但现实上,答案很简单,错误很明显。所以,不要被内容吓倒。
那我们怎样来读这首诗。第一步,全体看构思。先写自然之景,再写人文景色。我们要清楚,很多的诗,都有由景及人,由正面到侧面,起笔记叙交代,两头描写,结尾议论抒情等等这样的顺序。全体看构思,有利于我们全体把控诗歌的方向。
第二步,就要驱遣想象理解内容,如何把文字变成图片呢?
首先找名词。把意象找出来,把修饰意象的描述词也抠出来,闭上眼睛,让它们自然组合,化身诗人,缓步图画中,问问本人身心灵的感受(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等)。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这里有桥,有人,有泉水,有茅檐,看到日午我们晓得,天晴有太阳,有鸡鸣。
不管本来的顺序,此刻我脑海里的画面,是天空中阳光明丽,我此刻化身为诗人,或许正摇着扇子,正走过桥边,底下,泉水叮咚。远远地看到了村庄,听到了鸡鸣叫的声音。
当我置身其中的时候,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旅游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不断靠近村子。接下来第二句,就看到了农忙景象。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这里有什么景象呢?有人在烘烤茶叶,烟熏缭绕。有人趁着天晴在晒谷子。
莫嗔,就是不要责怪,埋怨。要注意,嗔,是一种带着爱的,撒娇式的埋怨。举个例子,丈夫回来了,妻子说:哎哟,这么大热的天,也不晓得打个伞,瞧你晒的。这种带着爱的埋怨,才能称之为“嗔”。
不要责怪烘茶时烟熏缭绕,却要高兴天晴,正好晒谷子。整首诗给人的感觉,自然景色宁静,和谐,农忙景象温馨和谐。
驱遣想象,也就是说,可以拎出意象,体会修饰意象的描述词,让意象在脑海里自然组合,然后化身诗人,步行于图画之中,问问本人身心灵的感受,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有人可能会说,老师,刚刚那首诗太简单了,我不需要驱遣想象,我也会,那就再来一首难一点的。
林逋的《山园小梅》,原文如下: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首先,读一读全体的思路。
标题告诉我们,是山园之中,小梅盛放。留意,一个意象,带个“小”字,常常就被赋予它可爱的属性,暗含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开头,有描写,但是更多的是交代。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地点、形态。第二句描写月下梅花投影江面的景象,第三句通过霜禽、粉蝶,侧面写梅花之美。最后一句写“我”的感受。议论抒情。
然后,我们驱遣想象,品读诗歌内容。
首句: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当百花凋谢的时候,梅花独自盛放。“暄”日字旁,有暖的意思,比如寒暄,就是好久不见,寒暄了一会,问问你冷暖如何。这里,“暄”描述梅花,是说,颜色鲜艳。妍,美好的样子。
第一句话就是交代,梅花开放的时节,百花凋谢,它独自盛放,鲜艳明丽。在这个校园里,占尽风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本诗的重点,也是千古名句。
我们先问问,有什么景物呢?梅花的影子、水、月光。在你的脑海里自然组合,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黄昏时辰,天将暗未暗,一轮明月已悬挂于天际。梅花枝杆曲折,投影在清澈的水面。这个画面,宁静,优美。如果此刻你漫步其中,还会闻到,一缕暗香。
什么是暗香,暗本来是指光影,这里修饰香,是说这个香气若隐若现。古人总是赞誉一缕暗香,却总很少赞誉香气浓郁得掸都掸不开的花儿,如栀子,认为太香则俗。
暗香浮动, 是通感,又是化虚为实。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写完梅花在月光底下的景色,然后通过霜禽、粉蝶来赞梅花的美。仙鹤欲落地,都要先偷看梅花两眼,粉蝶如果晓得梅花的美,都会魂飞魄散。
最初一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类似我们学过的《观沧海》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需要我们驱遣想象的,就是这第二联。当我们拎出意象,让意象自然组合变成图画,然后化身诗人漫步其中,问问本人,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等感受时,便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如果我们把《过山农家》和《山园小梅》放在一起比较,便能够体会到,两首诗的意境,共同之处,是都很宁静,不同之处,是《过山农家》有着人间烟火气,而《山园小梅》显得孤高雅致,有如仙境。
你学会了吗?
-end
转载注明出处
关注公众号,点击历史消息,查看更多往期原创热点文章:
教你一个小套路,构思考场记叙文(附学生优秀作文)
为什么孩子作文有文笔、有层次、有细节、有宗旨情感, 却拿不到高分?(上)
心中有这四个词,这类阅读理解题都不怕。说说景色描写的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