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语文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1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文新教材把“立德树人”作为编写的根本理念,对于学生而言,“立德树人”次要是培养“理想信心”“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民族言语文字运用的典范。其间蕴涵的思想、胸襟、情致、风骨永远魅力四射。语文核心素养:“言语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核心要素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从课标寻根,向课本问底,将纷繁复杂的问题简而化之,在古诗词教学时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把握诗(词)意,指向言语建构与运用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五千年来传统文化里的瑰宝。但是在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注重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视了进行言语表达的训练。我们要借古诗词教学着力进行言语建构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1.描述诗(词)中的“画”

大多数诗歌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构思精巧,色彩明丽。教师可以在“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用言语去描述。如教学《渔歌子》,经过找出词中景物、想象词中色彩等教学环节后,教师说:词人张志和,此时正独自一人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执钓竿,泛舟千顷碧波,在这斜风细雨中与这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如果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用句式“此时此刻,我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让学生写一写。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在自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收获。这既是对文本理解的无效升华,也使学生在想象中提升了言语建构与运用能力。

2.塑诗(词)中的“人”

很多古诗词以寥寥数十字便勾画出鲜明的人物抽象。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语、动作、心理进行扩写,在再塑人物抽象的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

这个练笔环节不只能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加深对古诗词情感的体会,而且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3.明诗(词)中的“理”

学生与诗人生活的年代相隔久远,他们对诗词中的哲理有没有本人新的认识,有没有更深的感悟,这是老师们应该关注的。对于出现的独特见解,只需学生有本人的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

这样在明理中,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能成为展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窗口。

探究诗(词)蕴,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1.知意象——培植笼统思维能力

关于意象,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本人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抽象,称为意象。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意味意义。如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月亮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等,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在中国历史长期的文化酝酿中,很多物象和实景都带有文化意味。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教学时要因象而意逐渐求索,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思维、情感、审美等都被调动起来,就能获得文化认知,较好地促进学生笼统思维的发展。

2.悟意蕴——培植逻辑思维能力

古诗的美好还在于启迪智慧、会然于心的“意蕴”。黑格尔说:“意蕴是比直接显现的抽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可见,意蕴不易发现,又极其重要。人们一般会留意到古典诗词中的抽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抽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当时诗人夜泊枫桥,时已深夜,不能成眠,因而能从视觉和听觉出发,看到各种景物,听到各种声音。各种景物各种声音又都紧紧围绕着“夜泊枫桥”这一特定的环境。由“月落”“乌啼”“霜满天”“渔火”“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等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时节凄凉、冷落的夜景。这夜景的描写,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条件、因果关系安排先后顺序,可见诗人是抓住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来进行思维活动的。因而,教学时要把握作品中的逻辑思路,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感悟诗(词)律,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

1.感知音韵美

音韵美,指的是音韵和谐。古诗词具有音乐性的特征,朗读时独具美感。教学中,无疑需要注重朗读,使学生在朗读的直观感受里获得审美熏陶。

2.感悟情感美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其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次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郁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谊和温馨的骨肉情。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往往能够感到真诚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然,古诗词教学我们还可以从古诗词的词汇美、气象美、颜色美、节拍美、形状美等方面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

拓展诗(词)句,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

1.拓展同主题诗句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科勒涅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如果在教学时能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2.拓展同诗人诗句

“诗歌合为事而发”。古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显。因而,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精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3.拓展同题材诗句

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同样的风花雪月、同样的垂钓隐居,诗人们会有不同的感慨,因而围绕同一题材而抒写的诗句在诗的海洋中比比皆是。如在教学《渔歌子》后,出示了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一个是春雨垂钓图,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的宗旨。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且使他们愈加深入地感悟到作品的人文内涵,感悟到同题材可有不同表达方式的文化现象。

总之,“立德树人该当是语文的,是处处都在起熏陶作用的润物无声的教育。”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学中立足课本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围绕文本主题,适时、适当地拓展相关主题的古诗词或有关的传统节日和其他文体,添加单位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促进传统文化的积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刘学敏,都江堰市天马学校语文教师,小学一级教师,都江堰市骨干教师、都江堰市优秀青年教师、都江堰市德育先进个人、都江堰市源恺奖优秀教师。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点)2019年7-8月刊/栏目:陶研学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