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美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书法, 是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去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因而,书法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歌等,它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精神享受,好的书法作品往往被奉为稀世之宝。中国的历朝历代对好的书法作品极其推崇和喜爱,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甚至皇上天子,为了练就一手好的文墨毕生不惜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能流芳百世者寥寥无几。然而,毛泽东就是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一位将业余爱好玩到极致的书法大师,是被书法界广泛认同的20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不断被中外名人典藏,也备受珍藏界的追捧。美国总统尼克松就珍藏有毛泽东的手迹,他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是毛泽东书法的真实粉丝,1972年2月尼克松趁访问中国之际向毛泽东请求一幅墨宝,毛泽东用潇洒的“毛体”写下了“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蜻蜓点水”送给了他,尼克松非常高兴,将此视若瑰宝。这是毛泽东一生唯逐个次给外国政要赠送亲笔题字,他的墨宝也成为了打开中美外交关系的特殊使者。

毛泽东手迹 王之涣《凉州词》

纵观毛泽东波涛壮阔的人生经历,文房四宝伴随了他辉煌的一生,他常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毛泽东对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味,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次要内容之一,书法艺术在他跌宕崎岖的人生命运的各个时期都有闪光的体现,他在每一个时期都不曾停止过本人的书法实践。他把至真至雅、至善至美、至圣至尊的书法艺术献给了中国和世界,成为了一位中国历史上稀有的书法巨匠,他的书法作品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使我们能够愈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毛泽东博学的文化结构、杰出的组织才能、超群的思想智慧和伟大的战略胆识,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方法。

一、少练基本功

毛泽东8岁进私塾,当年的私塾学习,无非就是认字、写字、读书,这种私塾学习不断延续到13岁。当时,毛泽东特别讨厌这种古板的读书方式和传统的经书,但他具有极高的读书天赋,几乎过目不忘,他读书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大声朗读,从不读出声来,却读得特别认真。六年的私塾学习使他将“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于心,《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汉书》《通鉴纲目》几乎都能默写背诵,这些在少年时候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独树一帜的文风使得他在中国的文学方面的也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回忆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喜欢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他最喜欢看的是《精忠传》《水浒传》《隋唐嘉话》《三国志》《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他本人认为这些书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致使他走出韶山,走上了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革命道路。

然而,此时的毛泽东,虽然不喜欢读经书,但他对写字却特别有兴味。他不喜欢受约束的性情,使得他从不按照私塾先生的要求去机械的填红蒙字,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当他摸清各种字体的特点和规律后,总是喜欢本人放开手去写,这是典型脱帖练习,初学者对这种练习难度很大,但书法水平则能极速提升,并且能极大的提炼书法个性。他曾说:“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而,临帖,最后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初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羲之《兰亭序》,后习钱南园颜体字帖,无论何体何派,他都能兼采各家笔法认真临习。即便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他白天要下地劳动,晚上还要执笔为父亲记账,虽然一天特别辛苦,但仍然坚持在油灯下专心读书、习字。1910年,他的文章和书法水平都有了不同凡响的提高,当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在那里写了一篇《宋襄公论》的文章。国文老师谭咏春阅卷后点评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篇文章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既有欧体的端庄清雅,也有颜体的雄浑大气,当时师生们都赞誉他的文章和字体为“两绝”。

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时,写了一本课堂笔记,用的是直书九行纸本,共47页。他将做事认真的个性和较高的楷体水平完满的体现在这小小的笔记本上,整篇用蝇头小楷书写成,其前11页是抄写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是课堂笔记,被他冠名《讲堂录》,洋洋洒洒共万余字。近观这些行行墨迹,从这些一丝不苟的每一个字里都能找到欧阳询、王羲之、颜真卿的字体踪迹,其字体风格潇洒飘逸、顿挫自若、神采飞扬,字里行间透显出深厚的书法功底,使人不得不佩服当年这位年轻人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这是毛泽东早年的珍贵墨宝,对研究毛泽东一生的书法发展变化具有严重的价值。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期间,仍然不放弃写帖。他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毛泽东手迹 曹操《观沧海》

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对书法的反复磨炼,使得他具备了书法的扎实深厚传统功力;形形色色的练习方法,使他具有超凡脱俗的鲜明个性;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使他的书法作品融入了昂扬振奋的精神气魄。他创造了集崇高、雄健、豪放、险绝、飘逸于一体的书法艺术之美,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根标杆,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最具魅力的翰墨佐证。

二、全体规划

中国字的基本形状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搭配构成各种不同的造形动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就全体规划而言,行书和草书中讲究动态连贯、无形牵引,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应该特别留意轻重的变化、大小的变化、真假的变化、浓淡的变化、干湿的变化、节拍的变化,只要在上述因素的掌控之下,进行积极的形状创造,才能创作出格调明快、情趣高雅、自然连贯、血脉通畅的全体形状之美。

毛泽东常以思想家的睿智和哲学家的辩证法去思考书法的法度,他习惯于总览全局,认为书法中的黑白、大小、粗细、疏密、欹正、缓急、曲直、真假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书法的章法不能搞形而上学,而是要通过章法的调理使全体规划达到平衡。毛泽东曾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规划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法呀!”

毛泽东手迹 《论语·学而》

毛泽东是哲学家中一位对书法作品的全体效果极具把控能力的书法大师,他的这种随心所欲、挥洒自若的把控能力,源于孜孜不倦的对各种书体的研究和临习,他把辩证法融入书法艺术的创作中,即便纵横万里也能收放自若。在硝烟洋溢和平年代,无论转战到哪里他都不忘研究、学习书法,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不断带在毛泽东身边,在他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点滴时间临写法帖。1949年后,阅读研究法帖更多更勤,在北京的20多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法帖有近400种之多,“二王”、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及《三希堂法帖》,是他时常喜爱翻阅的。毛泽东读帖善于观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精华,不断丰富本人的书法技法。在书法诸体中,他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他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在中南海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留存有他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工整端庄的汉隶,有行云流水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浑的楷书墨迹,有飘逸潇洒的“狂草”,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

毛泽东大量的读帖,使他能广征博采各家之长,对各种章法的运用了然于胸。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毛泽东草书创作水平的高峰期,为了更突出笔墨之意,他用笔由小狼毫改换为长锋羊毫。1959年,毛泽东闲暇时经常用草书写自作诗词、鲁迅诗歌和古诗词,挥毫不辍加反复揣摩,留下了大量的草书墨迹。这一阶段,他的草书作品,笔意奔放、气势畅达、开合聚散、变化莫测。他创作的自书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等就是代表中国草书顶级水平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极大的表现了毛泽东对通篇规划轻松自然的驾驭能力,他的狂草最鲜明的特色是通篇气势恢弘、排山倒海、抑扬顿挫、纵横千里;线条活力充沛,墨色酣畅淋漓,轻重对比穿插,大小婚配平稳。这与他在军事上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出一辙,作品充满了全体之美、力量的之美、流畅之美、真假之美、韵律之美。

毛泽东的书法墨迹,一般篇幅都不大,大多是俯案而书,他曾谦虚地说本人不会写大字。其实不然,虽然他的书法作品篇幅不大,但方寸之间充满精气之神,无论你把他的书法作品放大到什么程度,你会惊奇的发现:全体稳如泰山、章法规划平衡、字体结构紧凑、轻重搭配得当、前后遥相呼应。他擅长露锋用笔,锋芒毕现,率真自若;他那出人意料的章法之奇、全体上的气势之盛是前无古人的。就全体结构而言,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弥漫着无与伦比的才气、豪气、灵气、霸气、神气,令人叹为观止,只要绝对高手才可以随意驾驭。欣赏毛泽东书法,我们既能感遭到他的排山倒海、大气澎湃、豪放酣畅的书法艺术之美;又能领领略毛泽东对全局的控制能力,虽然笔下狂澜四起、惊心动魄,而又不失法度,从容不迫、游刃不足;还能感遭到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傲视天地、独领风骚的领袖风范。

毛泽东手迹 沁园春·长沙

三、点画结构美

点画结构美的构建方式有多种方式次要是指各种点画之间组合构成各种独体字和偏旁部首;还有是指通过将各种部首,再按恰当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字形。中国人在书写的过程中次要体现的无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围式、半包围式等几种,这些准绳次要是比例准绳、均衡准绳、韵律准绳节拍准绳简约准绳。其中,比例准绳在字体的点画结构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就是一位把字体打破构成的大师。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曾说:“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规划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

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类似。”归纳起来,毛泽东的书法特征分明:首先,他的字大都向右或向左倾斜,但细心揣摩,虽然有些字得到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他可以通过四周的笔画进行调理,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也就是似欹反正,险中求稳,动静相宜;其次,字形较长,笔画多露锋,横画向右上方的斜度较大,包含力拔千钧之势;再次,规划章法浑然一体,行笔伟岸雄浑、流畅通透、一气呵成,构成动态之美。

书法创作对毛泽东而言,是调养身心抒发情感的手段,对具体字体的结构,毛泽东是造“险”破“险”的高手,他喜欢追求书法的动态美。在他的作品中,单看一个字可能觉得重心不稳,似乎还有点东倒西歪;但全体的看,觉得他总能将四周字的笔画进行恰到好处的补救,使之保持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这个造险破险的过程,正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过程,他会调动所书内容字体的所有笔画,通过提按、轻重、缓急等变化来完成。所以,欣赏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应该全体观看,领略其笔下狂澜四起、惊心动魄,而又从容不迫、游刃不足、不失法度。

另外,将标点符号纳入书法创作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和创新,也是他在书法创作中力求平衡惯用的技法和重要手段。在他大量的书法作品中,无论是横式书写还是竖式书写,都善于将标点符号巧妙地融入其中,使毫不起眼的标点符号以特殊的点画方式,成为他书法艺术作品中随意调遣的棋子,是全体方式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他创作的过程中总是把标点符号与文字一起入画,使它们共同作为本体构成书法艺术元素,在大小对比、阴阳互衬、轻重婚配真假相生中,极大的添加了虚拟空间中多元层次的立体韵律。

标点入书在毛泽东自作诗词《卜算子·咏梅》《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长征》《清平乐·蒋桂和平》,手书古诗词《嫦娥》《诉衷肠》《过零丁洋》等作品的书写中都有完满的表现。他以标点入书的创新实践,为中国书法的创作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也为书法研究和探讨的理论构成作出了全新的诠释,这些标点符号象一首世界名曲乐谱中的重音、停顿、换气符号一样,本身就是天籁之音的一部分。标点符号与汉字同行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妙招,在他的作品中两者不只一起承担着表意功能,在笔墨的渲染之下,同样成为具有辅助意义的情感符号,强烈的表达出书写时的心情和心理形态,演示出创作时的心灵轨迹。

毛泽东手迹 致黎锦熙

四、墨色组合美

书法墨色组合的艺术性,次要是指其组合的次序性。作为艺术的书法,它的各种轻重、浓淡不能芜杂无章的陈列,而应该根据平衡的准绳有序的对应,这也是艺术相通的美学准绳。重点准绳、渐变准绳、均衡准绳、枯湿准绳、浓淡准绳就是书法创作中的墨色美,次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背景底色的分割组合,就是书家们常说的“计白当黑”的内容;二是点画结构的墨色组合,重点着眼于作品的全体效果,用墨色的平面结构和分层效果来加强书法的表现深度。墨色浓淡干枯分布在不同区域,往往使画面中出现由于色泽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墨色群体,而这些不同的群体蜿蜒崎岖、时隐时现、忽高忽低,随着笔尖的高低运动却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些虽然表现在同一个平面上,却层次分明,构成了和谐对比的深度空间。

在毛泽东的草书创作中,他可以发挥情意、行笔挥洒、纵横四海、自在无束,随意改变运笔节拍落墨规律,在精细中求得粗犷,在变化中求得统一。他常常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曲与直、断与连,以及字体的大与小、肥与瘦、正与欹、疏与密等的极端对比变化而构成十分夸张的强烈反差。如《七律·登庐山》中,“鹤”字宽阔而高大,独占2行6个字的位置,突显厚重;落款“月”字,与他行末端平齐,又占6个字位置,如此收束之笔前后呼应。《采桑子·重阳》中,一行内多的有5个字,而最初则书写一个硕大的“霜”字,其笔意连绵、上下贯穿、独占二行,真是惊世骇俗之笔。《七律·长征》中,“过后”二字,“后”字从“过”字末笔向上回环又顺势左下,复而末端又笔锋上提至顶部接右部曲折结构。此“后”字大于小字三倍,犹如波涛壮阔,顿生激越跌宕,恰好的表达了红军长征艰难的跨越千山万水的取得最初胜利的骄傲之势。

在毛泽东的经典书法作品当中,只需细心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他在书法的创作中十分注重墨色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是由浓到湿,由湿到干,由干到枯。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实他是在无意识的进行调理,这个过程有长有短的时间差异,也有深浅不一墨色的差别,墨色的浓、淡、枯、湿及各自由作品中占据面积的大小也多有不同,就构成了视觉上的丰富。另外,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起笔相当深厚,墨色淋漓中掺进渴笔,线条包含充沛的活力,如闻紧锣密鼓又骤然歇声的变化;枯笔的运用炉火纯青,极具画龙点睛般的灵性,呈现出史诗般的音乐节拍营建自在的深度空间。如他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艰苦朴素”“江山如此多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和自作诗词手稿《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清平乐·六盘山》笔墨的运用近乎完满,他可以将笔墨的安排进行得心应手的时空转换,笔锋左右呼应,笔顺行云流水、笔意纵横关连,笔调参差参差,使人立刻被气脉连贯、波涛崎岖所吸引,同时也被耳目一新的方式美所感染。

五、独特诗书美

毛泽东一生没有评价过本人的字,但是他认为本人的字“与诗相称,似乎适宜”。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他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中国书法艺术中草书的天花板。他喜欢用书写本人的诗词来放松心情和抒发情感,使诗书合一之艺术效果达到最高的境界。在他书写创作时,尽情的用笔墨挥洒诗词的内涵,酣畅淋漓的表达诗中意境,让诗书的内涵同步、意境同步、节拍同步、情感同步。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魄宏大、寓意深刻;他的书法汪洋恣肆、任意挥洒、自成妙趣,两者碰撞出高度的艺术之美。在美国作家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中,他写道:“他,更是一个诗人和艺术家。将他列到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行列是毫不逊色的。”

毛泽东的草书书法作品,起笔饱含墨色、顿挫分明、入木三分,无论从规划章法上还是运笔走墨上都极其狂放和洒脱,常常用行笔的节拍来表达诗的内涵,行笔中左右逢源、字字关联的走势,往往构成笔不到意到的绝妙美感,在棱角分明和舒缓写意的强烈对比中达到诗书合一、引人入胜的高尚境界。在他的自书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等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出他高瞻远瞩、博学多才、能屈能伸的政治家的本色。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与诗词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两座丰碑,都成为他伟人风范的绝好写照。

毛泽东一生一直对书法和诗词的研究孜孜以求,把本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都融入到书法的创作实践之中,从而逐渐构成了具有本人独特神韵的书法艺术风格。大文豪、书法家郭沫若就对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毛主席写《七律·长征》时漏写“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一个“索”字,他老人家随手一加,加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别有风趣。重庆谈判时,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诗,他挥笔而就写成《沁园春·雪》,不只词的内容震惊朝野,而且书法也可谓一流。

1945年9月6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探望他的书法老师、著名书法家、重庆大学教授孙良工,师生之间谈得最多的就是书法。毛泽东说:“在第一師范时孙先生教我的书法要领,特別是行书‘二十八字诀’,我不断铭记在心。就是在恶战之余,也常照先生指教,练上几笔。”接著,他将本人的《沁园春·雪》手迹送给孙良工。当卷轴打开之际,一幅大气澎湃、酣畅淋漓的书法作品极具震撼的映入视线,而词作更是气吞山河、前无古人,书法和词句相得益彰,让孙良工惊叹不已:“你戎马倥偬,日理万机,还能忙里偷闲,不忘书法艺术,真是难能可贵啊!仿古而不泥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非基层厚实者不能如此。况你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创一格,真不简单!你笔底自在了。”毛泽东的独特的诗书之美不但感动了他的战友、老师和朋友,同样也感染了他的敌人。他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人们也愈加热爱他,对他肃然起敬!

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用笔墨表现的视觉传达和字体外型艺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毛泽东的书法坚持了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的本源性,他在保持中国汉字字形完整的基础上进行了传承、创新与发展,用独特的用笔、个性笔墨、传统的章法开辟创新了书法艺术。毛泽东在扛起中国书法创新发展的大旗时非常强调字体的可识性,纠正了草书中过度追求浪漫、随意改变字形、片面张扬个性、践踏传统法则的歪风邪气,为中国书法开辟创新奠定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也为当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了一根标杆。

习近平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毛泽东就是以人民为本的践行者,他的书法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具有独特的魅力,还在于他坚持民众的审美倾向和使用需求的“人民性”特征。他的字虽然是书法艺术,但民众喜闻乐见,他的书法作品从不生僻怪异、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更不是连中国人本人都不认得的字,而是完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这是永远值得所有中国人深思和学习的。毛泽东是伟大的书法巨匠,他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开辟和发扬光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