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出现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日积月累”里,老师根据教学大纲,一般不会进行“精讲”,同学虽然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对它还可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尤其跟此诗有关的故事,知之者就更少了。
这首诗看似句句写景,实际上是句句写人。它写的是一位少女采莲唱歌的情景,这位少女就是诗人任职所在地(龙标)一位酋长的女儿阿朵。阿朵十分漂亮,面若秋月,眼若星斗,娇俏美丽,能歌善舞。诗人第一次遇见她,就被她“迷”住了。于是写写下了这首被人传颂的名篇《采莲曲》,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豪情”的王昌龄“柔情”的一面,这在王昌龄的诗作中很少见。
这位阿朵姑娘呢,也很敬慕王昌龄,自从王昌龄“左迁龙标尉”之后,更是期盼得以相识。他们认识之后,阿朵还邀请王昌龄参观过她的闺房呢。王昌龄为此写下一首诗: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有人说这首诗写于他们相识之前,有人说写于他们相识之后,这点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了一位容貌不凡,品格不俗的少女抽象。
“荷叶罗裙一色裁”,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诗的首句首描写少女的衣着——罗裙,这种裙子由丝织品制成,自有一种飘逸、灵动之感。裙子的颜色与荷叶一色,就像是用同一块布料裁制成的。荷叶的颜色既不浓,也不淡,而且看到荷叶,就会有一种清新之感,着此罗裙的少女自有一种雅致、不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芙蓉向脸两边开”,少女的脸庞掩映在怒放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次句诗描写少女的外貌,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阿朵姑娘就是这样,容貌清新,不假任何的妆饰,自是美丽动人。
对阿朵衣着和容貌的特点,诗人并不是直接地具体地描写,而是分别以荷叶、芙蓉来展示,调动读者的感官、思维,让读者本人去想象、去补充,这样在每一位读者心目中,都会有一位美丽的阿朵,她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阿朵有多美?——乱入池中看不见——当阿朵伫立在荷塘中的时候,你根本分辨不出来,哪是荷,哪是阿朵,哪里都是荷,哪里又都是阿朵。荷叶有多美,阿朵就有多美;芙蓉有多美,阿朵就有多美!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阿朵就是那样美!阿朵有多美?诗人明明说得很清楚,好像又什么都没说!
闻歌始觉有人来:听到歌声,才觉察到有人前来。这里对应上一句中的“看不见”。阿朵不光是穿得美、长得美,而且歌声也美,同时展示了阿朵活泼开朗的性情。歌声打破了诗歌的宁静,让人物抽象愈加丰满,愈加美丽动人,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凉而悠扬的歌声,看到了一位若隐若现的宛若天仙的少女。
上一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1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