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教社回应“斯人”:群体记忆偏差!于丹:普通人不用晓得是何字
人教社回应“斯人”:群体记忆偏差!于丹:普通人不用晓得是何字相信80后、90后在初中都全文背诵过孟子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有很多励志词句现在都能朗朗上口。然而,不会有人想到多年以后,竟然会被指“背错了”,而且还被官方戴上了一顶“群体记忆偏差”的帽子。事情的由来源自文中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前段时间有热心网友发现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斯”换成了“是”,于是,提示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出现错别字。
不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人教版历来多套教材关于这句话用的都是“是人也”,不是“斯人也”,反将了网友一军,确定是网友记错了。只是,人教社没有想到这番回复竟然会引来一片热议,许多网友先后发声,表示本人初中阶段使用的教材中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对此,人教社十分笃定的再次回复:教材一直印刷的都为“是”字,因为网友平常接受的讯息过多,形成了群体记忆偏差,从而出现误解。
面对人教社的再次回复,网友却不认可,他们不相信本人记错了,一个人可能记错了,难道一群人都记错了?为此,也有人找到了于丹,希望这位北师大教授、国学倡导者、多个严重电视文化栏目撰稿人能够协助网友发声。然而,于丹教授的“上场”非但没有平息争论,反而惹来众嘲。
于丹教授很有智慧的说:“考据到底是哪个字,对于普通人来说,意义并不大,这些交给学术界研究讨论,我们普通人只需理解这段话所代表的励志含义即可。”
人教社的“群体记忆偏差”,于丹教授的“和稀泥”回复,愈加激起了网友的“较真”。不少网友特别翻出了当年使用过的教科书,确实印刷的就是“是人也”。
如今,争论还在继续,在我看来,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到底是哪个字意义不大”,网友在意的是所谓的“群体记忆偏差”,你错就错了,改就改了,你非要说是大家记错了,这就不合适了。
最近这些年,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关于古诗文中字词的讨论不断存在。譬如80后耳熟能详的“锄禾”,现在已经改名为“悯农”,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这些读音都做了调整,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这些“咬文嚼字”的变化也在说明正在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古诗文,这一点在中学生语文课本中表现也十分突出,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比重逐年增大,怎样学好这些内容已经成了许多中学生的老大难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难处理,想要学好文言文和古诗词,首先从积累入手,培养语感,以初中生为例,至多提前把中考必考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都能全文背诵。其次,在日常做题和刷题过程中,一定要把正文写在字词旁边,即便下面有正文,也不要偷懒。接着,学会总结归纳,把晓得的字词固定解释都整理在笔记本上,便于背诵和寻找。
然后,就是古诗文的应试技巧。考试的时候记住古诗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职名都不需要翻译,文言虚词也不需要翻译。再扣除课内学会的一些字词句,剩下的不理解的词句不会有多少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组词、联想、情景法的方式,猜测词语的意思,正确率都很高。
我是聊教育的奶爸,每天和大家聊一点小故事。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