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就是双标,既要现代女性有古代女子的贤良淑德,又不按古代结婚的礼节娶我们”,这句话是近两年笔者在闺蜜圈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这些闺蜜之所以这样说,是在彩礼、结婚的房和车问题上,都与男方有一些争论。女方认为古代婚姻既讲究又美好,很值得现代人学习。
对于这一点多数男生则显然并不会百分百同意,他们认为古代虽然有彩礼,但肯定不会要求婚前就有车有房?针对男方的这一观点,笔者身边有一位喜欢诗词的闺蜜,则翻遍古籍查找证据。最初,她拿着一首古诗找到男友,称:你看,古代结婚也要有车有房。
一:到底是什么古诗?
这位闺蜜提到的是《诗经》里的一首作品。大家都晓得,《诗经》是四书五经之一,在古代属于必读必背的书目。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古代生活、习俗的百科全书,在学术圈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如果它里面的作品能证明女方的这一观点,确实挺有说服力的。此诗如下: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目前,关于这首诗的意思有3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这是男子娶新人,前任妻子不满写下的作品。第二种认为,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喻指性,应该就是写两只鸟生活习性不同,这种说法显然不太站得住脚,因为它无法解释“百两御之”的意思,两只鸟生活在一起,要百辆车干什么?
第三种则认为,它是描写一场婚礼的盛况,这种说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清代的方玉润、姚际恒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这首诗的大意就很明显了:男方就是那只筑巢的喜鹊,女方则是那只鸠,鸠确实是不本人筑巢的,这很符合自然规律。而第一节的后两句“子之于归”则是说女子要出嫁了,男方派了车队来迎她。当然,这个车队不是现在的汽车队伍,而是马车队伍。
从言语上来看,这首诗是典型的《诗经》风格,赋比兴全都有了。闺蜜的男友看到这首诗后,直呼:古人坑我!
二:古人结婚真有这么大排场吗?
《诗经》里都这么写了,这能否意味着古代结婚一定要这个规格呢?关于这一点,《礼记》里有一些记载。
《礼记》是非常受古人认可的古籍,平时为人处事很多讲究,古人都是参照里面的文字记载来的。《礼记》里有一篇《昏记》(“昏”通假“婚”),里面提到结婚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多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纳采一项。
所谓纳采,其实就是男方派媒婆去找女方提亲。提亲时,除了需要带上必要的礼品外,还需要告知男方家的实力。而这些“实力”还往往需要写成“列表”,白纸黑字写上家里有多少房产、多少田产,等等。
读到这,可能有读者会问:“那穷人怎样办?”这句话问到了点子上。其实不管是《诗经》里的这首古诗,还是《礼记》里的纳采,描写的都是大户人家的婚礼。那穷人家结婚,能否也需要有房有车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查看“洞房”二字的来历。总有女性认为,既然结婚的最初一项叫“洞房”,那就说明古人也是强调房子在婚姻里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发明这个词。但现实上,这个词最开始还真就跟结婚无关。
“洞房”这个词,早在屈原的《楚辞》里就已经有了,当时它的意思是:幽静而又奢华的居室。一般来说,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是不能叫“洞房”的,只要王公贵族住的房子能叫洞房。这种用法,不断持续到中唐时期,和结婚没有半毛钱关系。
中唐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虽然平时住的地方一般,但结婚却也越来越讲究了。结婚时,他们会把平时住的房子布置得很漂亮,看起来就跟王公贵族的房子没什么区别。于是,他们认为普通人做的也能叫“洞房”了。
房子一开始并不是必须品,马车也一样非常精贵。现在人看电视剧,经常看到随便什么人出入都有马车可坐,便以为马车在古代很普遍。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古代,马车是身份和地位的意味。一般来说,在野为官的坐马车没什么问题;而商人,在汉代时都是不允许使用马车的,不管你多有钱。直到汉朝后,商人才能使用马车,但价格也非一般人能负担。
综上:我们肯定不能仅凭一首诗,就断定古人结婚也得有车有房,还是要看是什么人办婚礼。对此事,大家怎样看?欢迎讨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