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小学,不是指今天的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特指识文断字的学问,具体来说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类,分别对应汉字的形音义。小学又称蒙学,是一切学问的根基。儒家十三经中就有《尔雅》一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成于战国末期,专门用来解释古书中的词语和名物。把小学称为言语文字学,是乾嘉学派殿军章太炎提出来的。
提到古代蒙学,大家想到的常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不过,在唐和五代时期,却流行过一本名为《兔园册》的蒙学课本。
比如下列诗词中都提到了《兔园册》:
1.高诵归去辞,永守兔园册。(宋·崔与之《送洪旸岩赴班》)
2.村夫子挟兔园册,教得黄鹂解读书。(宋·方岳《独立》)
3.野父编龙具,樵儿习兔园。(宋·陆游《舍北野望四首·其三》)
4.三冬兔园册,牧竖叫语粗。(金.元好问《送高信卿》)
《兔园册》用于乡野村塾教学,是乡下的教书先生教授农家子弟的课本。因为言语比较浅显,往往为文人所轻视。
兔园是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的园囿,占地巨大,建筑宏富,奇树异草,可以游猎。当时他手下聚集很多知名的文人谋士,如:司马相如、邹阳、枚乘,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辞赋名篇,在历史上非常闻名。
唐太宗时,蒋王李恽的幕僚杜嗣先编撰了一部用来科举考试的类书(百科辞典),借用梁王兔园的典故命名为《兔园册府》。该书为30卷,48门。又称《兔园策府》。仿照应试科目策问,逐条出题并解答,当于今天的模仿卷,这本书现在已经遗失了,只要残卷传世。可能是随着科举的策问得没落而自然流落于民间了,为乡野儒士所用。
还有一种说法,这书是太宗时虞世南奉王名撰写,分古今事为48门,全采用骈文俪句。可能是因为虞世南编过《北堂书钞》这部类书,故此书伪托是他所作以延誉。
关于兔园册,有冯道的一个故事。冯道又称长乐老,是唐和五代时的一位知名人物。虽然出身农家,相貌土气,但经历五朝,侍奉了十位皇帝,却一直处于权利的中枢位居宰辅要职务。《旧五代史·冯道传》记载:在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宰相冯道退朝时走在前面,工部侍郎刘瓒跟在后面,向同僚讥讽冯道说:“冯道走得急了,准会掉下《兔园册》来。”以此嘲笑冯道学识浅薄。后来,冯道特地召见任赞,说:许多人瞧不起《兔园册》,其实此书由名家编成,我能够背诵。这书绝非浅薄之作,现在的读书人只欣赏科举试场的华丽词句,窃取功名高位,这才是真正的浅薄。”这下轮到刘赞羞愧了。
不过,《新五代史·冯道传》却《旧五代史·冯道传》的记载颇不一致。说是冯道退朝时,一边走一边多次回头看,兵部侍郎任赞就问工部侍郎刘岳“宰辅为何频频回头?”刘岳回答:“恐怕丢了《兔园册》吧!”冯道闻知,非常生气,把刘岳贬为秘书监。
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对这件事的评论说:《兔园册》采用的是骈俪对偶之文,不是鄙陋浅显的文字。只是当时好多人家都有这样的书,所以常常对这书采取轻视的态度。
上一篇:《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到底何意?困扰了不少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