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江月(华中科技大学)近日,河南女孩芃芃(原名招弟)改名,引发了全网的关注。据
磅礴旧事报道,从10岁左右起,芃芃害怕表彰大会,也害怕自我
引见,害怕被别人问“你有弟弟吗?”,名字带来的
自大感如影随形。2021年8月21日,芃芃的改名申请审批成功,她感到“如释重负、涅槃重生”。类似的改名案例不止芃芃一个,“招弟”们选择改名,告别的
不只是
已经的名字,更是
已经那个被名字束缚的
本人。为孩子取名“招弟”,折射了一个家庭重男轻女的观念。实际上,像“招弟”这样与“弟”进行捆绑的名字还有许多:来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等等。莫言在小说《丰乳肥臀》中所写的故事情节-上官鲁氏为七个女儿取名便是如此,从“来弟”到“求弟”,对“弟”的渴求不断加深,体现了鲁氏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故事映射到现实中来,目前中国仍有不少“招弟”。截至2022年10月24日,以国内某省份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查询到的重名数据为例,省内叫“招弟”之类名字的女性
至多11104人。名字作为一个人的符号表征,伴随着人的一生,本该被寄予最美好的期许。但“招弟”类的名字承载的不是父母对女孩的
祝愿,而是对于男孩的渴望,这样的名字
好像无形的枷锁,无时无刻不在暗示女孩:她的诞生没有得到亲人的
祝愿。名字的“枷锁”会束缚女孩的成长,产生
自大感、不安感,甚至会引来他人的嘲笑与歧视,
形成深刻持久的心理伤害,困扰女孩的一生。“招弟”们选择改名,摆脱“枷锁”的束缚,是
英勇地告别过去,迎接
重生活的
无益尝试。改名后,她们拥有了属于
本人的名字,不再与别人的人生相捆绑。也许表面上,这改变的只是一个代号,但实质上,这是女孩们告别旧的思想与价值观,迈向
愈加独立、自信的生活的一大步伐。随着社会的进步,重男轻女的思想早已被淘汰,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法律也赋予了“招弟”们变更
本人姓名的权利。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生效,“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
本人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于是“招弟”女孩们抓住这个契机,
英勇地尝试改名,选择“做回
本人”,这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除此之外,可以预见的是,“招弟”女孩们会越来越少,名字中的性别歧视也会
逐步湮没。作为命名者的父母,应尊重
重生个体的独立性,将美好、积极的含义赋予其名字。少一些“招弟”类的取名,可以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也不必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改名。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能用狭隘的性别观念、教育模式束缚了孩子的发展。“招弟”们改名,告别了过去的名字,也告别了被名字所束缚的
本人。如芃芃所说,“性别不应该被标签限定,人可以是温室里面的玫瑰,也可以是阳光下的松柏。”不被名字所束缚,才能更好地拥抱
簇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