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宋刘永年 | 《花阴玉兔图》卷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宋刘永年 | 《花阴玉兔图》卷mp.weixin.qq.com/s?__biz=MzU4NDY0NzgyOQ==&mid=2247579267&idx=1&sn=dfadf305eae5a7ca689da8cd9265400a&chksm=fd956379cae2ea6fd0f55891db29c26cc40646f097e3f906f2925e0fdb040cbd930c6f757513&token=1929838938&lang=zh_CN#rd

刘永年(传)

纸本,设色

纵35厘米,横385.2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水滨鹡鸰起落翔止,山雀、兔子悠于山茶、棘竹之间。兔子体态外型优美,目光炯炯有神。画家藉禽兽之态,写萧闲自适之情境。此图旧传为北宋刘永年之作。《石渠宝笈》、《故宫书画录》等著录。

刘永年(约活动于公元十一世纪前半叶),字君锡,彭城(江苏徐州)人,后迁居开封。宋真宗赵恒章献明肃皇后之侄,官至深州防御使,才敏有神力,兼善绘画。

题跋赏析

卷前有清乾隆帝还是宝亲王时的题诗,题下有“宝亲王宝”、“染翰”二玺,前有“乐善堂”一玺。

一幅生绡拟广寒,宝珠斜傍碧琅玕。鹊桥未向河边驾,蟾影疑从月里看。漫许嫦娥供捣药,空传抱朴欲和丹。兰溪莎径萧閒甚,东郭何如个里安。宝亲王长春居士题。

拖尾为赵孟頫题跋,题下有“赵氏子昂”、“赵氏书印”二印,前有“赵”一印。

瑶空露净羽衣明,玉杵千年药已成。质返苍黄还太素,气涵金水叶元精。偏欣菟苑赖賿蒭豫,旨向长阳受猎惊。宝月乍窥仙影出,虚无如对广寒城。至大二年秋九月三日题于松雪斋。子昂。

钤印赏析

钤印,中国古代官方文件或书画、书籍上面的印章符号,其意义在于表明所属者对加盖印章之物的拥有权、使用权或认可。通俗意即“盖印章”,是书画等作品在即将完成时的最初一个关键步骤,这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艺术。钤印始于北宋苏东坡,迄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印章分白文印和白文印两种。白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

我国自秦代时起用玉石镌刻成的印章,凡帝王天子使用的曰国玺,曰御宝,诸侯或官吏们使用的曰印,秩卑者使用的曰铃记,其制度严明,次序井然。

此图中有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乐善堂图书记等; 收传印记:税与权、边武印、陈氏彦廉(重一)、八行史氏、双溪苏籀等。

“乾隆御览之宝”白文

据《乾隆宝薮》中记载,乾隆皇帝即位后镌刻的第一方印玺就是“乾隆御览之宝”。此印有多方,是乾隆皇帝著名的鉴赏类印章。

“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印

该宝钤用于嘉庆帝御览鉴赏过的古今书画作品之上,次要为《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凡例”,凡三编所录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玺。

“宣统御览之宝”白文

《宣统宝谱》录“宣统御览之宝”共4方,印文大小尺寸不等,此为其中之一,钤于溥仪御览过的字画上。1923年,在不断有宫内器物与古玩字画被盗流散到市面或抵押到银行的情况下,溥仪召集郑孝胥、罗振玉等人开始清点宫藏字画。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清点过的字画上面盖上一个‘宣统御览之宝’,登记上账。谁知这一清点,引起了满城风雨。当时,我却不晓得,不点还好,东西越点越少,而且给遗老们增辟了各种生财之道。”

“御书房鉴藏宝”白文

“石渠宝笈”白文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珍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珍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石渠宝笈》是清乾隆、嘉庆二朝相继编撰的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它是距我们时代最近、收录书画甚富、迄今仍有大部分书画传世的重要书画著录文献。钤盖“石渠宝笈”印是作品被内府所藏并由此书著录的标志。

“乐善堂图书记”白文

根据乾隆帝的《乐善堂记》,乐善堂系乾隆帝皇子时期的堂名,共有两处,分别位于圆明园桃花坞和宫中重华宫的潜邸之内。

“乐善堂”白文

“宝亲王宝”白文印

亲王,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次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染翰”白文

“赵氏子昂”白文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客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氏书印”白文

“赵”白文

“税与权”白文

《传经录馀话》:“税与权尝受学于魏了翁之门,著《周礼折衷》二卷,了翁或时有发明。止于天官。馀未及或云《宋志》作了翁著即其书也。”

“边武印”白文印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载:“边武,字伯京,京兆人,善墨戏花鸟。”清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载:“边武,字伯京,陇西人,行草专学鲜于太常,时有乱真者。”

“陈氏彦廉”白文印

《乐郊私语》:“州诗人陈彦廉,好作祟体,兼善绘事。其母庄氏本闽人,父思恭商于闽溺死海中,庄誓不嫁,携彦廉归本州抚育,遂成名士。彦廉有才名,交往多一时高流,最与黄公望子久亲昵。彦廉居硖石东山,终身不至海上,以父溺海故也。子久岁一诣之,至则必到海上观涛,每拉彦廉同往不得已,偕至城郭黄乞与同看,陈涕泣曰:阳侯吾父仇也,恨不能如精卫,以木石塞之,何忍以怒眼相见。子久亦为之动容,不看而返,因为作《仇海赋》以纪其事。”

“八行史氏”白文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受权相蔡京影响,朝廷下诏以“八行”取士,开始推行一项与文治相配套的新政。所谓八行,即“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姻,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有此八行的学人,进学可获得优惠政策和奖励,“凡有八行实状,乡上之县,县延入学,审考无伪,上其名于州”,“苟备八行,不俟终岁,即奏贡入太学,免试补为上舍。”同时又制定“不忠、不孝、不悌、不和、不姻、不睦、不任、不恤之刑”,犯八刑者,也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记载“八行”“八刑”新政内容的石刻就是《大观圣作碑》(也称《御制学校八行八刑之碑》)。当年九月开始,这种《大观圣作碑》就遍及全国各地儒学。史诏积极响应,以“孝、友、睦、姻、任、恤、中(忠)、和”八种优秀道德质量建立家范,史称“八行垂训”。他的事迹由地方政府上报朝廷,被赐号“八行高士”。

“双溪苏籀”白文

苏籀,字仲滋,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苏辙之孙,苏迟之子,过继苏适。著有《双溪集》等。

关于“兔”

兔子迅速敏捷,又温顺安详,其活泼可爱、憨态可掬抽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以下材料摘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兔年生肖展”

生肖纪年

“生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属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出生年份的方式。中国有十二生肖,分别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兔在其中排行第四,配属“卯”,因而每天“卯”时(清晨5点至7点)又称为“兔时”。生肖纪年起源于何时,至今已难于详考。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后可能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据《新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人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款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入中国耳。”不过,出土文献材料表明我国生肖纪年的源头可能更早。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出土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记载着如何用生肖占卜盗贼的相貌特征,里面提到“卯,兔也,盗者大面头。”据考证,此墓下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公元前217年),这说明至多在两千多年前秦代,生肖文化已较为流行,还可用来占卜相面。这也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最早的“卯兔”记载。

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兔与卯相配呢?据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卯时”太阳即将升起,而月亮的光辉还未完全隐退,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内中所含阴爻,即月亮之精,古人常用玉兔指代月亮,故而就将卯与兔配属。还有一种说法,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他们在观测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来确定十二生肖。“卯时”天刚刚亮,兔子常常此时出窝,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

卯兔倚月

我国很早就有月中玉兔的神话传说。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类维何,而顾兔在腹?”意思就是说,月亮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晦暗了又能重新明亮?为什么有兔子在其腹中?虽然屈原没能得出答案,但由此可知至多在战国时期已流传月兔的传说。此外,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左上方绘着嫦娥奔向一弯新月,云气之中,月上的蟾蜍和玉兔清晰可见。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月宫玉兔的传说由来已久。

古人将兔子与月亮联系起来,次要有以下几个说法: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一书中说,“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像兔。”即月中的阴精逐步聚积,变成似兔的兽类。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卷七《三兽窣堵波》里记载了一个白兔英勇献身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兔子、狐狸及猿猴有心向佛,佛祖为了考验它们的诚心,就化为一个饥饿的老人请来它们来帮忙找点吃的,结果猴子采了树上的果子,狐狸抓了水中的鱼,兔子因为本身弱小,什么也没找到,于是便跳到火中把本人烤熟让老人吃。佛祖大为感动,将兔子“寄之月轮,传乎后世……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后人于此建窣堵波以留念这只英勇善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兔子。窣堵波在古代印度原为形如馒头的墓,后来也指有留念性质的建筑。如此看来,古印度也有月兔的传说。

宋代罗愿所著《尔雅翼》一书中写到:“盖月唯望一日满,余时常缺。兔口亦缺,以类相致。说者以为天下之兔皆雌,惟顾兔为雄,故皆望之以禀气。古称日乌月兔,相传已久。”古人观察到月亮平日常缺,只要到每月十五日才是满月,而兔子的嘴巴也是缺的,就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了。进而又引申为天下兔子都是雌的,只要月中顾兔为雄兔,因而天下的兔子都望月而孕,受明月之精而生。《尔雅·释兽》载:“兔子曰娩”,说明“娩”字原初是指兔的生育,后来经过发展才用“分娩”来专指人的生育。西晋张华《博物志》云:“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由于对旺盛生殖力的向往,远古先民以兔图腾表达对生殖的崇拜。

还有一种说法,兔子的生理及生育特点与月亮运转规律有一定的联系。兔子交配后,一般约29天左右便可产下小兔,而且生育完成后即可再进行交配,经过约一个月又能产下幼兔。这样看来,兔子每月能生产一窝幼兔,几乎和月亮的一个圆缺过程同步,这大概也是古人觉得兔子望月而孕的缘由吧。

汉代以来,月宫玉兔捣药的抽象逐步深入人心,流传甚广。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东王公乘龙”画像砖上已经出现了玉兔捣药的抽象。《乐府诗集》里收录了一篇汉代古辞《董逃行》,其中写道:“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的诗句。在唐代裴铏的小说《传奇·裴航》里,讲述了裴航在蓝桥驿见到“玉兔持杵臼,而雪光辉室,可鉴毫芒”的奇事。此传奇后世被改编为《裴航遇仙记》等各种话本及戏曲故事,影响深远。传说嫦娥偷食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的不死之药,飞入月宫,可能人们正是据此将月中玉兔与不死之药联系起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兔子本身的药用价值就很高,就幻化出捣药一事。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兔子的每一个部位都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甚至连兔毛制成的毛笔,待笔头用秃以后也可以烧成灰作药用,对咽喉疼痛等病症有奇效。总而言之,如今人们一提到玉兔,便自然会联想到其在月宫桂树下捣药的神话故事,连《西游记》里天竺国的玉兔精都拿的是药杵当兵器。

吉祥符瑞

兔子因其温顺可爱,繁衍力强,又与月宫、不死神药联系在一起,故而被古人视为祥瑞之物。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对俗篇》中说:“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古代白兔和赤兔较为稀有,因而广受赞誉和尊崇,甚至和帝王的盛德相婚配。《宋书·符瑞志》记载,“赤兔,王者德盛则至……白兔,王者敬耆老则现。”因而,古代官修史籍中经常能见到天下四夷官员进献白兔、赤兔的记载。另外,许多文人还专为此事撰写赋、表,以称颂皇帝的圣明与大德。唐代蒋防《白兔赋》有“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之语;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甚至亲身撰文称颂瑞兔之德,在《明宣宗御制集》里有9首描写瑞兔的诗词,称其“却怀呈瑞先朝日,皇祖神功万世隆。”明人陶宗仪《说郛》卷二引唐张鷟《朝野佥载》:“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这些都说明了兔子作为祥瑞之物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祥瑞品种繁多,大致分五个等级,即嘉瑞、大瑞、上瑞、中瑞和下瑞。据《新唐书·百官志》载:“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三十有八”。上瑞泛指各类奇异的兽类,赤兔、白兔皆属其类。还有一种白瑞,专指白色的动物。据《晋书·五行志》载:“是时白狼、白兔、白雀、白雉、白鸠皆栖其园囿,其群下以为‘白祥’,金精所诞,皆应时邕而至,又有神光、甘露、连理、嘉禾众瑞,请史官记其事。” 此外,据《宋史·乐志》,《白兔》还与《神龟》、《甘露》、《紫芝》以及《嘉禾》等并称“五瑞”乐曲。明代南戏《白兔记》,讲述了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年轻时家贫外出投军,与妻子李三娘失散,最初在一只白兔的指引下,一家团圆,苦尽甘来的动人故事。总之,兔子在诸多祥瑞之物中不断占有重要位置,历来为古代帝王所注重

可爱的兔儿爷

兔儿爷源于中秋拜月的习俗,大约于明代开始出现,至清代达到鼎盛。古代传说月宫有捣药的玉兔,其药能令人长生不死,故而玉兔逐步神化,成为民间供奉祭拜的兔儿爷,其抽象多为兔首人身,手持药杵端坐于座骑之上,后来又演化为文娱小儿的玩具。明末纪坤有一首《戏题》诗:“布席陈供果,俨然东郭逡。向来闻捣药,此日竟为神。狡计怀三窟,清光借一轮,韩卢休侧目,长近月中人。”“东郭逡”是天下跑得最快的兔,“韩卢”即“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传说“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绕山三圈,翻山五次,还是没追上,结果双双累死,被一农夫轻易拾去。诗中以戏谑的言语描写了兔儿爷的抽象,劝“韩子卢”不要愤恨,谁让人家“东郭逡”与广寒宫里嫦娥仙子关系密切呢?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清代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很多,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彩兔》:“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兔儿爷摊子》:“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 让廉《京都风俗志》:“日间市中以土塑兔儿像,有顶盔束甲如将军者,有短衫担物如小贩者,有价坐立起舞如饮酒燕乐者。大至数尺,小不及寸。名目形相,指不胜数。与采画土质人马之类,罗列高架而卖之,以娱小儿,号为兔儿爷。”与明代不同的是,兔儿爷由祭拜的对象逐步变成了中秋节儿童们的传统玩具。

清代宫廷中很早就有供奉兔儿爷的习俗。据佚名《前清宫词》:“中秋分外月华明,领宴归来夜色清。不供嫦娥怜兔影,为侬捣药祝长生。”诗下自注:“京师秋节,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至高三四尺,价近万钱。贵家巨室,儿童闺阁,多购以归,香花果饼供养之。习尚如此,禁中亦然,殊可怪也。”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的一批兔儿爷多为模印制成,打底粉,施彩绘,衣冠华丽,大者高约40厘米,小者不足10厘米,兔首人身,双目直视前方,紧闭三瓣嘴,手握捣药杵,或骑鹿、或坐于莲花之上,外型端庄中又表现出稚气,显得活泼可爱。这批兔儿爷的外型、色彩与民间基本相同,应是清代晚期从市场购入,供小皇帝赏玩的。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宣统皇帝都是幼年即位,尤其是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也才6岁,他们的玩具大多得以留在宫中,这批兔儿爷也就不断保存到今天。

兔的别称

由于兔子和月亮、祥瑞以及神话传说等关系密切,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给兔子赋予了很多风趣的雅称和别称,如土地神鹓扶、宗庙祭祀之明视及其八世孙䨲、海内狡兔之东郭逡等。

䨲,即小兔。《魏书·江式传》:“小兔为䨲。”后来也泛指兔子。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其寓言体散文《毛颖传》中说:“明视八世孙䨲,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毛,指兔毛;颖,就是笔尖,“毛颖”实际就是兔毛制成的毛笔。韩愈用拟人隐喻的手法为毛笔作传,讽刺了当时腐败的官场风气,文中称“䨲”为“明视”的八世孙,即月中的玉兔。清初诗人邵长蘅的《雪后登滕王阁放歌》里有“玉䨲抱杵冻不举”的诗句。清乾隆皇帝《御制仿宋玉兔朝元砚铭》写道:“小圆大圆如月盈,其中更孕玉䨲形。文房受墨宜管城,宣毫顾处能无情?”

“明视”原为古代祭宗庙所用兔的特称,后来也为兔的别名。《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孔颖达疏:“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明人卢若腾《岛居随录》卷下载:“兔上唇缺,目不瞬而了然,故《礼记》谓之明视。”古代传说兔子望月禀气,眼睛非常明亮,“明视”可能是根据其生理特征而得名。

蒙古语把兔子称为“讨来”。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兔》诗:“少年驰逐燕齐郊,身骑骏马如腾蛟。耳后生风鼻出火,大呼讨来飞鸣髇。如今老大百忧集,拄杖徐行防喘急。卷中见画眼为明,骥闻秋风双耳立。”诗后自注:“讨来,国朝语谓兔也。” 赵孟頫本是宋朝宗室,后来在元朝做官,年老以后不由回想起少年时代英姿勃发的射猎场景。

据元代·陈芬《芸窗私志》载:“后羿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异之。置柙中,中途得到,柙掩如故。羿夜梦一人冠服如王者,谓羿曰:‘我鹓扶君,为此土之神,而何辱我?我将假手于逢蒙。’是日逢蒙弑羿而夺之位。兔曰鹓扶,自此始也。”这只兔子不只像驴一样大,竟然还是鹓扶国的君主,同时也是一方土地之神。这个神话故事可能反映了我国晚期部族中对兔子的崇拜。宋人罗愿所著《尔雅翼》中说“岳阳人以兔为地神,无敢猎者”可能也正是这一遗风的延续。

据《战国策》卷十《齐策三》载:“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对峙,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西汉刘向《新序》卷五《杂事》载:“齐有良兔曰东郭逡,盖一旦而走五百里。”“东郭逡”是天下跑得最快的兔,“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绕山三圈,翻山五次,还是没追上,结果双双累死,被一农夫轻易拾去。这一故事颇类似于同出于《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的“鹬蚌对峙,渔人得利”。战国时代群雄争霸,许多谋士常借生活中熟识的动物为喻,劝君主认清情势,不要因为疲于争斗、两败俱伤而让第三国有可乘之机、坐收渔利

画卷全图

参考文献

[1] 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

[2] 杨春光.兔之书[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3] 李世化.生肖文化十六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9.

[4] 钱茂伟.史家码村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