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原文】桂花传到宝玉,贾政在场,宝玉怎样敢说笑话,不如不说。贾政就让他作一首秋诗。只是诗里不准用那些大家常用的描述秋的字眼,必须要另出己见。这就增大了难度,不过倒是撞到宝玉的心坎上。
宝玉很快就作出来了,贾政看了,点点头,没说话。贾母问,怎样样?贾政说,难为他,奖励两把扇子。贾兰也作了一首,贾政很满意,也给了奖励。
【评点和赏析】再传花,传到了宝玉,宝玉拿到桂花,看老爹在这,到底不像小时那样慌乱,反而很快想到讲笑话的利弊。笑话说不好显得不能,说好了油腔滑调,不如干脆请辞。贾宝玉踌躇再三,就说我做诗吧。贾政也不想听儿子讲笑话。不如顺便展现一下二房的人才和能力。于是便出题用秋字作一即景诗,还不让多写秋天堆砌月色。
贾政就难为起本人的儿子来了,说你要做诗,就做个秋字,我看看你这几年功用得怎样样。贾政对所要求作的诗,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本意是出新,但因为限制了人们通常用来描述或比喻的词,就得引经据典去找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建立意象,没有大学问,很难作出佳作。
别看贾宝玉在姐妹们跟前总是名落孙山,对中秋即景这类诗早已驾轻就熟。早年他写大观园《四时即景》都不错,经过这几年诗社历练,更是长进不少。贾宝玉很快就写了出来,贾政看了点头不语。至于贾政说宝玉到底不读书,词句不雅,我以为就像当初试才题对额时那样,心里虽然满意,口头却也贬斥。贾政赏了他本人带回来的扇子。贾兰人虽不大,却也当仁不让。贾兰一看二叔受奖赏,也要做首诗,他写的诗贾政也很满意,就赏了他。
本来贾政是不让宝玉学诗的,他严厉怒斥宝玉,认为宝玉不用功读书,只情愿在女孩子堆里混,爱读写一些艳词,说他学了些精致的淘气。但是,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时候,贾政不断都是对宝玉的呵斥。可是他内心深处对儿子的文采还是满欣赏的。贾政在怒斥中其实也藏着对宝玉的赞赏。再以后,贾政理解了宝玉,不再逼迫宝玉读圣贤书。贾宝玉的这首诗没有写出来,可是从贾政的表现来看,必是好的。先是点头不语,又对贾母说难为他,又奖励他扇子取两把。说明贾宝玉的才学在成长,连贾政都肯定多于否定了。
贾府不出现大的变故,假以时日,贾宝玉未尝不是一块好材料。谓后生可畏,贾宝玉的侄子,贾政的孙子,贾母的重孙贾兰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见奖励宝玉,便自动英勇地站出来,他也做一首递与贾政看,贾政喜不自胜,贾兰的才学,更令贾政喜出望外,讲与贾母听,贾母也十分欢喜,也忙令贾政赏他。
贾府想要立足,必须要有读书走科举的人才行。宝玉、贾环、贾兰都是贾政的儿孙,谁有出息都是贾家的荣耀,宝玉虽然有才情,却不好仕途经济学问,就只能指望贾环和贾兰了。贾环也是个不爱读书的,贾兰却十分用功刻苦,贾政怎不发自内心地欣慰。贾母虽然溺爱宝玉,但也晓得贾家的未来不是一个宝玉可以支撑的,有了贾兰这样聪明好学的重孙辈,自然也是欣喜的。
上一篇:青未了|戏说四大古典名著中的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