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不少咏兔诗,兔年赏兔联,妙趣横生,别有一番情趣。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千百年的岁月变迁中,不断被公认为瑞兽的兔子,也多次出现在文人雅士的笔端,可谓蔚为壮观、楚楚生姿。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兔子的身影。《王风·兔爰》中“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意思为:野兔儿自在自由,雉鸡儿落进网来。诗歌通过野兔和雉鸡的对比,突出了兔子自在自由的容貌。
兔子绒毛细腻、性情温顺,不断有吉祥的寓意。“白兔一现天下安”,可见人们赋予兔子美好想象和寄托,白兔因而遭到了文人骚客的喜爱,这种喜爱倾泻于笔端,构成了诗词中的斑斓气象。
汉代的《古艳歌》中写道:“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诗的意思是:被抛弃后只能离家出走,犹如那孤寂飘零的兔子,从东面走,又从西面离。虽然旧的衣服没有新的好,但是新人又怎样能比得上旧人更了解你,爱护你啊。虽然“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但诗歌中那孤寂飘零的兔子也足以令人爱怜。
“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是唐代王建的《宫词》里的句子,描绘了幼龄兔子娇憨可爱的抽象,可谓栩栩如生。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通过诗意的言语,将本人心中的压抑、孤单和困惑表达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是李商隐《月夕》里的名句,诗人置身于清冷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为读者呈现了本人内心的孤单况味。
兔非常有灵性,性情温和,不争不抢,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在诗《兔》中写道:迷踪在尘土,衣褐恋蓬蒿。有狡谁穷穴,中书惜拔毫。猎从原上脱,灵向月边逃。死作功勋戒,良弓合自弢。诗句大部分描写了兔子的生活和行迹,以及常有被捕猎的危险,后两句延伸了诗歌的内涵,告诫那些开国功勋们要急流勇退,令人深思和警醒。
明代诗人谢承举的《白兔》诗:“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诗人笔下的白兔,千缕细毛,白雪一团,十分生动传神。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美丽传说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赴刁景纯招作将进酒呈同会》:“明月只照夜,时时如屈钩。常娥与玉兔,捣药何所瘳。”在明月如钩的大背景里,将传说中的嫦娥(“常娥”即“嫦娥”)与玉兔结合起来写,写其“捣药”,并以“何所瘳”这一疑问留给读者众多想象的空间。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典籍中,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对兔子的吟咏还有很多,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诗句,那诗化了的兔子抽象也早已植根于人的心中,成为了许多人念兹在兹的意向和意味,在癸卯兔年之际,吟诵这些美好而浪漫的诗词,以这样雅致的方式过节,无疑也是一种特别的美好吧。(米广弘)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