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辽史》中的契丹圣山——木叶山通考(二)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木叶山的历史沿革与历史上的地理学意义考

辽代的木叶山是辽史中最奥秘的地方,是契丹人神圣的祭祀天、地、祖先神灵的“圣山”,是他们用灵魂与长生天沟通的“天梯山”。金灭辽之后刻意藏匿、焚毁、扬弃了契丹人的这座神圣之山。契丹人的木叶山,自公元1120年金灭辽至今,淹没了890余年。除了各类史书上记载之外,辽代的木叶山不断是个谜。寻找、解释的人很多,但是终无定论。对于木叶山的讨论,都是以《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记述的地理特点为基础,重点在辽代的潢水、土河两河交汇处为基本点进行讨论。这当中最大的弊病就是没有综合考虑在潢水、土河交汇之后构成辽河这个重要因素,对辽代辽河与潢、土二河的关系,辽代辽河与木叶山的关系缺少深入的调查与了解。要搞清楚辽、金史中有关木叶山的问题,应该全面分析相关史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全面实地科学的考证辽、金时期土河、

  饶乐水、潢水、

  辽河这

  四

条河流的变化情况。精确考证木叶山的历史真实情况,通过全面了解辽、金史料,做好细致的实地勘察,用完备的证据证明这个问题。

(一)木叶山的历史沿革

木叶山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辽代契丹人编著的《始祖奇首可汗事迹》。后来被耶律俨编入《皇朝实录》。两书均已失传。通过对二十四史检索“木叶山”,辽、金史和其它相关史籍中记述的有关木叶山的材料共有38处,其中旧五代史3处、新五代史2处、宋史1处、明史1处、清史2处、辽史29处。综合分析这些史料,证明辽代的木叶山,在唐代中期称为勃突山。由“辽国五代祖勃突,貌异常,有武略,力敌百人,众推为王。生于勃突山,因以名;没,葬山下”

  ⑤

而得名。辽代开国之后,在当时的勃突山附近,建立了上京临潢府。并将勃突山命名曰“天梯山”,民间习惯称为木叶山。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上京道》记载:“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这条史料说明:辽上京临潢府是在“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之上建城的。辽上京临潢府坐落在一片苇甸之上,附近有一座山名叫“天梯山”;天梯山阻西来的土河、北来的潢水,使二水合流构成辽河。这座山就是辽代最著名的契丹圣山——木叶山!辽代契丹人把此山视为“登天之梯”。此山是他们祭祀天神、祖先的地方,也是祭祀辽河神、土河神(白马神——契丹迭剌部耶律氏先祖)、潢水神(青牛神——契丹述律部的祖先)的地方。

天梯山也是契丹耶律部五代先祖勃突出生地。故此山也是辽国的祭祀之山,也称为勃图山、勃勃图山(古契丹语,流转到科尔沁地方蒙古语中,读音没有变化,依旧叫勃勃图山),现代汉译是:“神圣之山”、“圣山”、“英雄山”。此山现今位于吉林省双辽市区城北。辽代的潢、土二河在此山下汇合构成辽河。今天辽代的潢水改称乌力

  ⑤《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

地理志一》永州条。

  吉木仁与新开河,土河改称西辽河。虽然河流的名称有所改变,但是

原河道,流向,基本地理位置都没有明显改变。潢、土二河在勃勃图山西北山脚下汇流后向南折流,形成辽河。辽河自辽代至今,在勃勃图山西南构成北—南流行河道。这三条河流自辽代至今,在吉林省双辽市的勃勃图山附近从名称到其所构成的地理要素均没有变化。勃勃图山就是辽代的木叶山,它的历史名称演变如下:

契丹前期的勃图山——圣山,在大辽肇兴之后被尊为天梯山,也称为木叶山。金灭辽之后,上京临潢府地界上最重要的“天梯山”被女真人改为“天平山”,直接将契丹人借以登天的“天梯”折断,毁其宗庙,破其风水气象。

《金史》卷二十四《志第五·地理上·上京路》记载:“临潢府,下,总管府。地名西楼,辽为上京。国初因称之,天眷元年改为北京。……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宫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女真人还按“金克木”的五行理论,将“木叶山”更名为“金山”。

蒙古灭金的过程中,金北边千户,契丹人耶律留哥割据辽东,自封辽王。“太祖命按陈那衍、浑都古行军至辽,遇之,问所从来,留哥对曰:‘我契丹军也,往附大国,道阻马疲,故逗遛于此。’按陈曰:‘我奉旨讨女真,适与尔会,庸非天乎!然尔欲效顺,何以为信?’留哥乃率所部会按陈于金山,刑白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以盟。

  按陈曰:‘吾还奏,当以征辽之责属尔。’收降金北边千户耶律留哥”

  ⑥

  。

⑥《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耶律留哥》。

明初冯胜在金山收降蒙元太尉纳哈出。“时王保保已先卒,诸巨魁多以次平定,或望风归附,独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万众据金山,数窥伺辽。二十年春,命宋国公冯胜为大将军,率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将兵二十万征之,还其先所获元将乃剌吾。胜军驻通州,遣蓝玉乘大雪袭庆州,克之。夏,师逾金山,临江侯陈镛失道,陷敌死。乃剌吾归,备以朝廷抚恤恩语其众,于是全国公观童来降。纳哈出因闻乃剌吾之言已心悸,复为大军所迫,乃阳使人至大将军营纳款,以觇兵势。胜遣玉往受降。使者见胜军还报,纳哈出仰天叹曰:‘天弗使吾有此众矣。’遂率数百骑诣玉纳降。已,将脱去,为郑国公常茂所伤不得去。都督耿忠遂以众拥之见胜,胜重礼之,使忠与同寝食。先后降其部曲二十余万人,及闻纳哈出伤,由是惊溃者四万人,获辎重畜马亘百余里。胜班师,都督濮英以三千骑殿,为溃卒所邀袭,死之。秋,胜等表上纳哈出所部官属二百余人,将校三千三百余人,金银铜印一百颗,虎符牌面百二十五事,马二百九十余匹,称贺。太祖封纳哈出为海西侯,先后赐予甚厚,并授乃剌吾千户”

  ⑦

。北元太尉纳哈出受降的金山就是辽代的木叶山。这里也是雄踞漠北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最初消亡的地方。有清以来不断称为金山。晚清、民国至今称为金山、勃勃图山、大土山。

以上史料说明,辽代木叶山地名演变过程为:勃图山—天梯山—

木叶山—天平山—金山—勃勃图山—大土山。但是不管木叶山的官方名称如何变化,民间习惯名称勃图山一直没有变。勃图是古代契丹语,

⑦《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二百十五·外国八鞑靼》。

语意是:“英雄”、“神圣”、“雄强”等方面的含义,用作山名有“圣山”、“神圣之山”的意思,契丹语勃图流转到现代蒙古语中为勃勃图,语义没有变化。

  (二)木叶山具有重要的地理特征

木叶山阻潢、土二水使之交汇构成辽河,木叶山必然在辽、金时期的辽河起源之处,是祭祀辽河神的地方。

《辽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八·礼志一》吉仪记载:“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於拜山仪过树之後,增‘诣菩萨堂仪’一节,然後拜神,非胡剌可汗之故也。兴宗先有事于菩萨堂及木叶山辽河神,然後行拜山仪,冠服、节文多所变更,後因以为常”。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上京道》记载:“庆州,玄宁军,上,节度……辽国五代祖勃突,貌异常,有武略,力敌百人,众推为王。生于勃突山,因以名;没,葬山下。在州二百里”。

《宋史》卷四百八十七《列传第二百四十·

  外国三

  ·

高丽》记载:“又高丽信州永宁人康戬,字休祐,父允,三世为兵部侍郎。戬少好学,时纥升与契丹交兵,戬从允战木叶山下,连中二矢,神色不变。后陷契丹,遁居墨斗岭,又至黄龙府,间道得归高丽”。

这三条史料证明;

  木叶山在辽河上游,在辽河岸边。

  木叶山阻潢、土二水使之交汇构成辽河。

  木叶山是契丹人与高丽接壤的边界之地。

隋、唐以前,木叶山与渤海国、高丽国临界,所以渤海国、特别是高丽国历史中的一些人物,已经在木叶山下与契丹人,隋、唐军队进行过和平。木叶山周边渤海、高丽、辽、金文物出土非常多。以上各个时期的古城、古墓葬分布密集,且规模宏大。古战场遗迹也很多,遗留下来的和平场面和信息也非常壮烈与残酷。吉林省双辽市勃勃图山具备这些基本条件。

  (三)木叶山是整个东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

辽代的木叶山是东北平原的中心点。东北平原由辽西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大地理板块组成,这三大平原板块的交汇点,就是木叶山。木叶山是整个东北平原的中心地理坐标点。

五、木叶山对东北平原水系、山系构成所起作用及民族分布产生影响考

(一)木叶山对东北平原水系构成的重要作用

辽代的木叶山是整个东北平原的分水岭。木叶山以西、以西北,是科尔沁沙地和西辽河平原板块,这个板块上的河流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中部山脉,这些河流都是西北—东南流向,是今天的乌力吉木仁河与新开河水系,也就是辽代的潢水水系。这些水系至木叶山脚下汇流南折,汇入辽河。发源于辽西山地北麓奴鲁儿虎山脉的河流,都是西南—东北流向,进入科尔沁沙地之后折向东流,至木叶山脚下南折汇入辽河。这些河流是今天的教来河与西辽河水系,也就是辽代的土河水系和饶乐水水系。木叶山以东、以东北,是松嫩平原板块,这里的河流都是遇木叶山阻挠,西南—东北流向,全部汇入嫩江、松花江,是今天的松、嫩水系,也就是辽代的混同江、鸭子河水系。木叶山以南是辽河平原板块,木叶山以南的水系全部北—南流向汇入辽河。今天与辽代都是辽河水系没有变化。无论辽代还是今天,西辽河水系与乌力吉木仁河、新开河(即辽代的土河与潢水)汇流地点具有独一性,就是在木叶山下汇流成为辽河。无论是辽代还是今天,土河的另一个主流在内蒙古开鲁县西部苏家铺、奈曼旗北部西孟家段处汇流的辽代河流称“饶乐水”不是“潢水”。这两条河汇流后在辽代是构成广平淀西部水域的水源河。这两条河汇流地,没有实体性的地理山体。汇流后也没有构成辽河。饶乐水在此汇流之前的西面距此32公里的开鲁县义和沙拉村西6.8公里处向东北方向分出主流,在兴安岭中部山地东南缘与科尔沁沙地西北缘之间构成河道,西南—东北流行85公里,在开鲁县北坤都岭镇兴业村北注入塔拉干水库。塔拉干水库就是辽代袅潭水域的最南部(袅潭,全称是袅勒嘎潭,是由辽代的袅勒嘎河,即哈黑尔河为次要水源构成的潴溜湖)。这条河是独一从袅潭南面注入袅潭的水源河。在辽代称为“饶乐之清河”。“先是德祖俘奚七千户,徙饶乐之清河,至是创为奚迭剌部,分十三县。遂拜太祖于越、总知军国事”

  ⑧

。今天称为“北清河”,上游河道民国至上世纪50年代,被习惯称为“台布根河”。辽代的饶乐水就是今天的西拉木伦河,这条河西—东流向,进入科尔沁沙地后分出一条主流“饶乐之清河”注入袅潭而结束。饶乐水继续东行32公里后与土河一个主流汇合后注入广平淀西部而结束。“饶乐”是古代鲜卑语、契丹语、现代科尔沁蒙古语共同传承流转的言语,汉译是“雄鹰”,当地土语叫“狗头雕”。饶乐水无论辽代还是今天都不是“潢水”,也没有与土河交汇构成辽河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

⑧《辽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耶律阿保机上》。

(二。待续)

  原作者:大化仁风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dc24ba10102xghw.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