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原创 二野逼近成都,部下劝潘文华举行起义,潘文华:我太太是军统的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原标题:二野逼近成都,部下劝潘文华举行起义,潘文华:我太太是军统的

1949年底,二野解放成都前,刘伯承派人策动邓锡侯起义。

邓锡侯在打消了种种思想顾虑后,开始着手本辖区内兵力的部署和成都城防要点的控制。

当时成都城防次要由第95军两个师(欠1个团,该团驻德阳)担任。此外,警备司令部严啸虎有1个宪兵团,城南武侯祠驻有刘文辉第24军的1个团。

这些都是邓锡侯、刘文辉系统的基本力量,到时可以联合举动。敌人方面,北较场军校有1个教导总队,两个团的人数,加上刚结业的数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也有两团多的人数,这些都是地方军。

因而,必要时要以1个师的兵力,包围军校,逼其缴械。

部有1个团驻城郊,这些力量,必要时都可进行政治瓦解。

为了迅速完成兵力的部署,邓锡侯借整训为名,将黄隐所部的两个师以及军直属部队,布署在成都附近以及新都、广汉、新繁、灌县等,并以彭县为中心,做好了起义前的兵力预备工作。

早在1942年6月,地方

王少春,1891年出生在安徽芜湖一个贫民家庭,全家靠父亲做点小生意生活。

弟兄4人,他排行第二,曾当过中学校长,在学校工作期间,开始接触进步书籍,1920年他离家到上海,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始做地下工作,不断过着艰苦而危险的生活。

1930年,他经上海地下党领导人夏三娘的引见,与秦惠芳结为伴侣。

秦于1909年出生在崇明岛,曾在上海做纺织工,1931年参加党的情报工作,1941年6月入党。两人结婚后,生有一个女儿。

1942年6月23日,王少春、秦惠芳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受领了到雅安做刘文辉部情报工作的任务。

刘文辉把王少春及电台安置在雅安城郊苍坪山下的一个旅司令部内。

与王少春住在一起的,除了他的爱人秦惠芳及女儿王明明外,还有报务员杨作爱、教师方先生和一个姓马的服务员。

外面只晓得这户人家是刘的熟人,是为了躲避重庆的日机大空袭才迁到雅安来的。这样,王少春就在四川潜伏了下来。

为了策反刘文辉,我方决定,启用内线王少春。

1949年8月8日,西康省主席官邸小客厅中,参谋长杨家祯坐在桌子一边,在向低头沉思的省主席刘文辉建议说:“当前情势就是这个样,我认为,起义的条件仍没有成熟。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应该把预备的情况向他们报告一次,再请示一下我们今后如何举动,你看行不行?”

“好吧。”刘文辉对这个建议表示同意,当即由杨家祯和王少春拟就电文。

据杨后来回忆,这封电报的大意是:“年来受压迫,积怨难言,已处境困难,只好暗作预备,今已与邓锡侯、潘文华两部约好,决定起义投向人民,今后应如何举动,请予指示。”

这个电报当晚就由王少春的秘密电台发出。我方复电指示:“大军即将西指,需积极预备,相机配合,不宜过早举动,招致不必要的损失。”

王少春立刻把复电转给刘文辉,并勉励说:“川康的解放,看来已为期不远,一定要认清情势,当机立断,用本人举动书写本人的历史,在解放西南中立大功。”

刘文辉听了这话,当即表示举双手赞同。

时间转眼到了8月底,川康的情势日趋紧张,国民党四川省主席王陵基还未等刘文辉有所举动,便对刘部先下手了,矛头首先指向了刘文辉在成都办的《西方日报》。

王陵基下令采取断然措施,勒令査封了刘文辉在川西起重要宣传和号召作用的这一“喉舌”。

报社的一些担任人被捕,其他人只好立刻荫蔽起来,地下党员郑南和报社编辑部的几个人在刘文辉部的协助下,秘密转移到了雅安。

们的活动遭到了很大的限制。一些民主人士和政治避难者,来到了这里可以公开抛头露面,坐茶馆,打扑克,高谈国事。”

原《西方日报》编辑部的几个人到了雅安后,在刘文辉的支持下,又办起了《新康报》。这个报名原是党员漆鲁鱼在康定办的,后因情势变化停办。

《新康报》重办后,实际工作由郑南担任方式发表,有时也转载别的报纸上的进步文章。

他们根本不晓得,就在同一个雅安城中,会有王少春所掌握的与地方直接进行联系的秘密电台。

郑南在办报的同时,开始在雅安组建党团的活动。党的组织建立后,次要任务是策动刘文辉起义,由张国安具体担任

刘文辉指定杨家祯为代表,进行定期的谈判和约见,地点在杨家祯的公馆,相隔时间在开始时是10天一次,不久,情势紧张后一周即会谈一次,商谈起义等事宜。

9月初,张国安、熊扬等在成都与杨家祯进行特别会晤,具体商谈

最初构成

撤离

撤离时,第24军应独立举动,以牵制、扰乱的办法,阻止胡宗南部占领西康,等待解放大军的到来。

此方案商定后不久,刘文辉汇合多方的建议,并单独听取了王少春的意见,决定为了便于同邓锡侯、潘文华等面商起义事宜,等候时机,麻痹蒋介石,近日即离开雅安,亲身坐守成都。

对此,曾有许多人认为刘文辉此时到成都冒险性太大,如果万一发生什么危险,就会影响整个起义。

刘文辉则认为:到成都是“危而实安”。他对地下党员胡立民说:“去成举动。二是巩固已经联系好的关系,并争取更多的人和本人一起举动。”

于是,刘文辉带着少数随从,于10月下旬由雅安来到成都住了下来,秘密进行迎接解放的各项预备活动。

对刘文辉的起义,各方策反力量应该说是没有什么怀疑的,也没有什么担心。但对何时起义,当时在雅安和成都的各种进步力量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地下党组织认为

西康如果先举义旗,势必会遭到蒋军的围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而民盟等民主党派部分人则认为,起义的时间是迟不如早好,主张早一点起义,可是,当这两种意见反映到了刘文辉的面前后,他却什么也没有表态。

实际上,默不作声的刘文辉,时辰都在关注着解放大军的进军行程,倾耳细听着远方的隆隆炮声。他虽然整日沉思于书房和卧室间,却于暗中秘密运筹着本部千军万马的举动

在刘文辉积极预备举动着。

邓锡侯,字晋庚,四川营山县回龙场人。1889年生于一农民家庭,4岁丧父,8岁丧母,姐弟两人由舅母文氏抚养长大。

童年时的邓锡侯聪明好学,深得私塾先生的赏识,后在乡绅甘某的赞助下,考入成都陆军小学堂,1909年升入南京陆军中学堂,次年停学返川,到川军刘存厚部从戎。

此后,邓锡侯一路升任旅长、师长、四川省联军总司令、四川省省长、四川清乡督办等职。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军长、第7路军总指挥,后又任过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第45军军长等职。

在红军长征前,他曾参加和指挥过“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的作战。可见,在这之前,邓锡侯还谈不上与我党有任何朋友关系。

他真正对我党有所正面了解和认识,还是到了抗日和平期间。

1937年底,邓锡侯率川军抗战,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和第22集团军总司令。

他刚到山西前线,连山西的军用地图都没有,正在焦急时,八路军送来了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日军军用地图。邓大为感动地说:“患难见知己。”

从此,他对我党不断十分敬重。

11月初,在太原附近的南畔村,由于阎锡山撤离的消息未通知他,致使他陷入重围。突围时,邓坠入齐胸的烂泥中,由护兵和副官背着冲出了重围,后在卫队和八路军游击队的掩护下才脱险。

南畔村脱险内部的倾轧实质,从而也加强了他对八路军的认识、坚定了抗日的决心,并与我党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为以后在解放和平中与刘文辉、潘文华一道联合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潘文华,字仲三,1886年11月11日出生在四川仁寿县一个贫苦塾师家中。

他5岁丧母,10岁丧父,14岁只身来到成都,先在华兴街一家帽店中当学徒。因年少,只能干些杂活和帮师娘带小孩。

时川中正兴修新军,他也就经常背着小孩到附近的东较场去看新军操练。他对器械体操很感兴味,在练兵队伍休息时经常偷偷地去玩两下,天长日久,他的器械动作竟然做得非常漂亮。

一个班长看到后很感惊讶,就劝他从军吃粮。就这样,潘文华在店铺中待了两年后,便来到新军中当了兵。

1907年,潘文华因训练成绩出众,免试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任体育教官,后曾到西藏任川军连长驻防亚东等地,出藏后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到1926年在师长任内又兼重庆市市长,1935年任第23军军长,后逐渐发展为川军刘湘系统4个集团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刘湘死后,原系统内的唐式遵、王缵绪、王陵基都采取一面倒方式,只要潘文华采取应变手法。

1944年冬,经张澜引见,潘文华正式参加“民盟”,成为秘密成员。

至此,潘文华虽然在

,暗自思考着将来的出路。但他此时的举动遭到很大的限制。

不只

一天下午,潘文华的参谋长杨续云来向潘汇报部队情况,傍晚,那位姨太太和徐二小姐外出跳舞去了,杨预备告辞改日再谈,潘却让杨留下,到内室关上房门后说:“她们走了,我们谈话才方便啊!”

杨续云深知潘文华此时的心情和思想症结,便直接了当地说:“潘主任,恕我婉言虽然国防部还有几个人在那里大吹大擂什么长江天险固若金汤。可你我都清楚千里江防,无所不备,无所不寡。从古以来的渡江攻击,没有一次不成功的。我敢断定,几天后的局面准会是那句古诗所云: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潘文华深深地叹了口气,慢慢说道:“这些天,我这位太太老是缠着要我去香港或加尔各答。其实,我早已下定决心,既不愿去台湾,又不愿流亡异国,当然只要反蒋起义投向人民阵营,伤脑筋的是她的出路如何安排。”

杨参谋长说:“这位太太虽然有军统背景,但到本集团后,并没有干什么对我们不利的举动,这是因为以主任您的地位,她乐得安安稳稳地当个一品夫人。但现在既然决定与蒋决裂,以她的身分,一来不好和中共见面,二来无法向她的组织交代,看来主任您只要下决心与她分道扬镳了!”

潘文华长叹一声说:“我与她也只好分手了,不过相处多年,好见还须好散。”

于是,潘文华就此便做好了预备,拟将家中的美钞、港币和部分金条交给这位姨太太,要她先赴香港,哄她说是待情势进一步紧张后潘本人再去香港。

11月中旬,时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的潘文华,决定放弃原来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由重庆转到成都,以配合刘文辉、邓锡侯两部在川西的起义。

于是,潘致电所部正由川东向川北撤离的潘清洲师,向川西靠拢;电告驻永川的张恒团,待时自行就地起义。并终于把碍手碍脚的姨太太张梦若与徐二小姐送上了去香港的飞机。

25日,潘文华乘汽车西来,3天后抵达成都,投入到起义的具体筹备活动中。

潘文华到成都后,时值晚年多病,崇信佛教,所以他表面上借口养病,闭门谢客,焚香诵佛,暗中却与刘文辉、邓锡侯互相密谋,共同筹划起义。

川西“三巨头”终于汇合到了一起,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全面实施阶段。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