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中华诗词复兴向何方?这个论坛很有含金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言志,歌咏言”……纵观中国数千年诗史,中国诗歌的发展从来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特点。屈原的《离骚》,是其忧国忧民的时代呐喊;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名篇,是他所处战乱时代的历史见证;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千古绝唱,正是他作为新中国开国领袖,开天辟地、扭转乾坤伟大胸襟和革命情怀的诗意写照。
3月22日,中华文化学院(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和《诗刊》杂志社在京联合举办 “中华诗词复兴论坛”。 曲胜良 摄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看待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诗词的复兴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华诗词复兴发展的正确方向?3月22日,中华文化学院(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和《诗刊》杂志社在京联合举办“中华诗词复兴论坛”。80余位来自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以及部分高校、媒体、诗人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文化复兴与中华诗词复兴”这一主题交流研讨。
01
高扬时代主题
中国诗词大会现场
2016年以来,央视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带动全民重温那些已经学过的古诗词,唤醒了大家对诗词的记忆,也引发了大家对于现代诗词发展的讨论,是打破“束缚”探索诗的实验性和革命性,还是厚积薄发、在传统的诗歌载体上加以深化?
“我理解的诗词复兴是承继高于创新。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承继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陈廷佑说,诗词的方式,特别是格律诗词的方式、规范等,是古人先贤在经过朝代更迭、历史风雨的诗词创作实践中,总结创造和构成的,我们既然要用这些美好的方式,来抒写本人的诗情诗意,就应该对这些方式、规范心存敬畏,不能随意而改之。
那么创新要不要?陈廷佑的回答是,当然要,但创新的应该是诗材料、诗言语、诗环境的创新。比如诗的教育手段、表现手段、传播手段,都应该创新。
对于承继与创新的关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岳宣义则认为,不能忘记初心,诗歌的初心是诗言志,是家国情怀。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理论,家国情怀是中国诗歌的根本主旨,它们是必须一直遵照的客观规律。“我们当代诗人要开辟诗言志和家国情怀的新境界。如此,万里神州才会耸峙起新的诗歌的高峰,新时代的‘李白杜甫’才会出现。”
“要想发展好,就得承继好。要想承继好,就得吸收好。”青年诗人王海亮说,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学知识,学技法,学心得体会,学眼界哲理,学雄大气象。在中华文明的熏陶下,诗词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传了下来,我们要收集好“火种”,把诗词的氛围营建好,让更多的人接触诗词,喜欢诗词,创作诗词,让金字塔的基础更宽广。“只要兼收并蓄,才能发展,才能强大,才能有活力。诗的门槛要低一点,胆子允许大一点。” 王海亮说。
02
探寻创新之路
在每一个历史转机的时辰,诗人总是成为感知时代的先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无论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思潮激荡之中,还是在探索奋斗的艰难征程之中,乃至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与审美变革之中,诗歌界都有所反映,有所描述,有所指向,有所创造。
“诗人,应该成为新时代的吹号者。”《诗刊》主编李少君说,伟大的诗歌和伟大的文学都来自伟大的社会实践。只要
谈到新时代诗词的创作,曾获诗词中国“最具公众影响力诗人”荣誉称号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宋彩霞说:“诗词创作只要融入时代,才能大有可为。”她认为,诗词创作应该把“小我”和“大我”紧密结合堆叠在一起。写什么重要,怎样写也重要;前者是关乎胆识和趣味,后者关乎聪明和技巧。创作需要技艺,也需要反映当下,诗人要用诗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去言说世界。
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和中华诗词研究院研究员王贺,则对新时代诗词创作提出了建议:“要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诗词界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共同思考时代之问,探索处理问题的途径。切实做好平台搭建工作,创造属于当代诗词的文化场域,让诗词创作者、理论研究者以及教育活动策划者平等公平公正地对话。同时,吸引更多无效资金,合理配置到诗词发展各个领域,助力诗词创作与理论研究蓬勃开展。”
“诗词作为塑造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可期。”杨志新说。
03
为新时代而歌
1998年,时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的孙轶青曾说,有人不赞成诗词走向人民大众。理由是诗词是高雅艺术,只要雅人才能欣赏,人民大众是俗人,无法欣赏。孙轶青认为,这种看法,是对高雅艺术本身有所误解。传统诗词诚然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之所以高雅,并不在于深奥难懂,而在于它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神韵,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而这样的诗词同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并不矛盾;相反,越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便越能发挥其高雅艺术的社会效果。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要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毫无疑问,好的诗词,是为人民而作。诗词走进大众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是文学艺术发展至今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怎样让诗词愈加贴近群众,真实地描绘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怎样找到诗词走向群众的无效方式和途径?怎样协助人民群众提升古典人文素养?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认为,这是个上下贯通的问题,亦是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一方面,如何使精深的诗词通俗易懂地走向老百姓,让大家耳熟能详;一方面,如何使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下的民众,特别是年轻人,能自动追随、学习、尊重古典诗词的深奥,应是每个诗者共同的责任。
“用传统诗词艺术方式,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李文朝认为,反映重生活,首先要直面时代题材,在内容上贴近新时代。时代题材涉及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面非常广博:党策国计,民生人意,伟大事变,严重事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乃至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
“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的诗人词家,都该当关怀时局,关怀祖国命运和人民利益,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只要热情拥抱、尽情讴歌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李文朝说。
作者 _ 李可
本期编辑 _ 洪晗婷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上一篇:赣南脐橙-古诗文网助力赣南脐橙打响扶贫攻坚战第一枪1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