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斯人”还是“是人”?中学古文引热议,网友:这么多年背错了?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萌妈教育日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流传了千年,传承了我们炎黄子孙的数不尽的情感、风骨和气度。

它的价值不只仅在于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性格

而这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我们初中课本上必背的古诗文,但就是这样一篇我们耳熟能详的古文,可最近却因为一个字,引发了无数网友的激烈讨论,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一字之差引发网友热议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段话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最耳熟能详千古名句。

可是最近不少网友却表示,本人当时上学时明明背的是“斯人也”,可是等到多年后再回看,却发现原句写的竟然“是人也”,这究竟是怎样回事?难道这么多年本人都背错了,还是记忆出现了偏差?

于是不少爱较真的网友为了求证,翻箱倒柜的找出了本人初中时的课本,结果打开一看,彻底的傻眼了,书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为了结果愈加精确,网友还找来了1992年版、2001年版以及2016年版,不同时间段的人教版语文课本,发现书本中不断印的都是“是人也”,难不成这真的是网友们的记忆集体出现了偏差?

专家表示:其实“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有错

为了确定事情的真相,有记者采访到了权威的专家,专家则表示,其实“斯人”和“是人”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因为在古代汉语中,“是”既可以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也可以表判断,但是在文言文中“是”作为指示代词出现的比较多。

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这里的“是”就可以理解为“这”的意思,所以在这篇古文里“斯”和“是”的意思相同,所以并不会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

而对于为什么在很多网友的记忆里,本人学的是“斯人”这个情况,专家们猜测,是因为一方面因为“斯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接触的比较多,比如在一些影视剧中也常常会出现。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与不同的教材读物版本有关。

古诗词并非无用,学好古诗词意义非凡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但是现在却有很多人表示,

学生们学习古诗文除了多了几篇必背的课文以外,并没有什么大用,毕竟在日常的生活中,谁也不会一开口就是文绉绉的之乎者也。

就连考试时的作文也是诗歌方式除外,所以学习古诗词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学习古诗文并不是单纯的给我们添加考试难度,也是有很多的意义的。

首先就是背诵古诗文,能够加强孩子们的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是发展的速度极快。

而到了13岁的时候就是记忆力的高峰,所以从小学习并背诵古诗文是有利于加强孩子们的记忆力。

其次,学习古诗文还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言语文字能力,国家科技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的报告中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都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言语文字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再有就是学习古诗文也,能够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熟背一些经典的文章,能够极大的培养了孩子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

还有学习古诗文也会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味,背诵经典古诗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也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味,还可以在班级里举行一些对诗、竞赛等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学习文娱两不误。

最初学习古诗文能够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文以载道,经典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的古诗文,对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扩大襟怀、提高志气和品格修养,以及加强民族自信有很大的协助

写在最初

其实像这样出现歧义的古诗文还有很多,由于最近古风元素逐步的走近大众的视野,也被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包括影视作品在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涉及到知识点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精确无误的,所以,我们在接受这些知识的时候,也要留意判断,以免影响到以后生活学习。

今日话题:你当时学习的是“斯人”还是“是人”,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