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被误读千年的《诗经·大雅·生民》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之先祖生民的历史。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解读却近于神话传说。

这源于后人对它的各种误读误解。比如,将后稷解读为一个人;把姜嫄解读为后稷的母亲;后稷的诞生是姜嫄踩了帝的大脚趾印迹后的生孕;还有后稷出生后的各种神奇表现。其中的解读该是错误百出。

《生民》原文如下: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竟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重新注解如下:

生民这件事,最后从时间上推算,是从姜嫄(善游牧之母系氏族)开始的。那时是如何生民的呢?那时人们为了避免没有子嗣,能够坚持不懈地祭祀天地和祖先。他们小心翼翼地跟随着武帝也算是机警且愉快,并能够令行禁止,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年复一年地生养后人,于是有了后来的稷的族人。

谈起那很久远的岁月,先民生养还算顺利。那时,人们不懂得开垦荒地没有多余的食物,也或许就是因而惊扰了祖先之神灵。上天不能够安宁,也没有足够的好的祭祀,竟然就能够很好地繁衍子嗣。

谈起那久远的事情,那时人们先是在山隘中栖息,在那里人们学会了放牧牛羊;之后又迁徙到平原丘林中,人们学会了伐木(造屋);再后来,人们来到寒水边,学会了捕猎鸟兽,用鸟的羽毛做衣服。有一天,后来的稷族人(从鸟吃谷物中学习到了耕种)开始了充实富足农耕生活的深远谋划的讨论。

谈起那很久远的充实富足生活的开始,人们都匍匐在田地里,学会了辨识(野草和谷物),以便获得粮食。

【再往下解就是如何耕作稼穑之描写,不细解了,这些跳过】

【部分重要字词注解】

厥:完全,根本,原先。厥初:最开始。

生民:繁衍族人后代。

维:维系,由来。时维,从时间上往前推算;时维后,从时间上往后推算。(但,也可能没有时维后这个词组,单独解后为后来,也是可以讲通。)

姜嫄:两个会意字;姜,羊女也(羌,羊男也);嫄:母系氏族;姜嫄:游牧母系氏族。善游牧,从鸟儿吃谷中,学习到了农耕。(伏羲,即诞生于姜嫄。羲,羊、禾、戈;善游牧、农耕、和平;伏,人如犬状,有图腾崇拜。)

克:能够。

禋:祭天;

祀:祭祖;

以弗:为了避免。

履帝武敏歆,最难翻译。

载:年复一年;

震:劳作;(上雨,下辰;天上下雨,地下的人用农具耕田劳作之原意)

夙:辛勤。(早,天未亮)

诞:现有诞生与荒诞之意,但,远古本意应是言语谈论模糊不清的事情。(错解误读多由此引起。人们多解为诞生,但《生民》中有多处用到”诞“字,都讲诞生,明显荒唐。如之后的”诞寘“,”诞实“,”诞降嘉种“,”诞我祀“,这些都是谈论模糊事情的表意)

弥:远;

厥月:很多岁月。(远古计时不发达,最后以月计时)

先生如达:先,先民;生,生育生养;如达,顺利无障碍

坼:裂土(指耕地)。

副:一口田一把镰刀收割庄稼,以有口粮富余。

菑:初耕之田地;

害:在家里吃草;

赫:惊扰

厥灵:众多祖先的神灵。

上帝不宁:上天不安宁。

诞寘之隘巷:寘,安置(迁徙到定居);隘,山区之路。

实覃实訏:实,古文家中有田有贝,表富足,充实。覃:深远;訏:宏大。

厥声载路:厥,大。表,坚定决心之意。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匍匐,弯腰在田中;克,排除;岐,通歧,分歧;嶷,通疑,疑虑。克岐克嶷,辨识农作物的样子。

攸介攸止:攸,关怀在意;介,取字的远古本意”人披甲胄“;止,行止。此句翻译为令行禁止,唯帝命是从。

《尚书》

——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尚书》中,有”稷”,有“后稷”:后稷可解为后来的稷族人或稷之后人;那“后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称谓呢?如果把“稷”理解为神农氏族群或神农氏族的一主支,炎帝是神农氏最初一位帝王,或许,“后稷”是黄帝战胜炎帝后,或是神农世衰之后的事情了。以此,黄帝应非稷族人,或也非神农氏族人(不善稼穑之族)。

因而,我倾向于后稷为帝喾与姜嫄之子一说是后人的附会或误读了《生民》。

《尚书》以上内容可大致翻译为:大禹行礼,谦让于稷族、契族和皋陶。尧帝说:“弃,为了让九黎百姓不再挨饿,你是稷族后人(首领),你要担任指点他们播时百谷。”

“弃”,字的本意是一个人手拿簸箕筛选谷子(选良种)的意思(后引申为丢弃的意思),应是稷族后人首领的称谓(远古人多以职业擅长或出生地表本人的称谓,比如皋陶善制陶器)。

《史记·周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兒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生民》中讲“即有邰家室”;《周本纪》言封弃于邰(应是尧帝封弃于邰),但更无前人史料记载对照,从哪里有了此信息,那就不得而知了。

邰,确应是地名。如邶、鄘、邵一样都是古地名。具体在哪里呢?(或许《山海经》中有?)

《史记》这段,显然是跟从了《诗经》与《尚书》的。应也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周之初《诗》应只在官方有,并不流行于民间,但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子时代时,周朝衰败,官方典籍《诗》散落民间,《诗》被民间诸子百家误读误解,至黄老学说兴盛,神话尚古之风始起,才将《生民》误解为周先人之神话,后者也多从此神话之说。

履帝武敏歆,最难翻译解释。

这“帝”这谁?我猜有两解:

1、指炎帝,前神农氏族的首领。

2、指商汤。商汤,名履。或许商汤伐桀时,联合了稷族人。因而,周人曾尊汤为帝。

此帝,现在实无可考,但,绝不应是帝喾(如是帝喾,史料即有矛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