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谈经典
——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四川省古蔺县教师进修学校 罗怀海
2020年暑期接到一个任务,为亲近母语研究院开发的中文分级阅读丛书八年级12本书撰写导读助读材料。于是,我把朱自清《经典常谈》认真研读并作了批注。

可以说,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中国人,没有一个不晓得朱自清的。朱自清的《背影》已经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心灵。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上,有他的《匆匆》、《绿》、《背影》、《荷塘月色》,有的读本还选有他的《冬天》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先生次要是以散文家的身份名世。其实,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还是大学教授、学者、诗人。
壹
《经典常谈》的内容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朱自清1938-1942年为中等文化以上读者(学生)所写的一本
引见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典籍的普及性读本,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指南和“国学”入门书。《经典常谈》全书共有十三篇:从先秦文学到清末,分别是《说文解字》、《易经》、《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涉及了传统经史子集和“十三经”的大部分内容。前面十篇
次要是对文字经史子的
引见当时,这个看法应该是恰当的。但如果放在今天来说,朱自清的文章还显得不够全面深入和有遗珠之憾。第一篇是《说文解字》,作者由仓颉造字谈起,认为识字是教育的初步。接着
引见了秦始皇统一汉字,商代的甲骨文,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步研究文字的字典(研究汉字的音形义,传统称为“小学”),
引见了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即六书)。六书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如果给学生
引见的话,还可将汉字的发展历史补充
引见,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把握。第二篇是《易经》,从八卦
引见起。“易”是改变,“经”是经典。《易经》是“六经”之首,但阴阳八卦与五行结合,演变出后来的医卜星相等迷信和花样。民众的《易经》是巫术,儒家的《易经》是哲学。《易经》从趋吉避凶的
天性角度,教导人们多接触好的人和事物,多做好事,积累善行,构建“天下为公”的理想。这篇难度较大,在
指点学生阅读时,可以删繁就简,通过一些
风趣的故事将《易经》的深奥和精深,引发学生
兴味;可以补充十二属相和星座的知识,让
晓得其来历,不玄化神化,不崇拜迷信;还可补充《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积极内容。第三篇《尚书》,上古之书,可以略讲。第四篇《诗经》,
引见了诗的源头是歌谣,
引见了诗言志以及《诗经》的内容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此篇内容过略,由于时代
缘由,对《诗经》“六义”的解释并不甚恰当,写得并不精彩,可以补充
引见几首《诗经》里有代表性的诗歌。第五篇《三礼》,从家庭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说起,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代表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对初中生而言,三礼及大小戴礼记似可不讲,重点
引见《大学之道》一段即可。第六篇《春秋三传》,《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相传是孔子讲学的提纲(相当于简案),“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三家的
正文。“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述有微言大义,一字即寓褒贬。《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
和平上。第七篇《四书》。“四书”是《大学》、《君子人格;《孟子》讲浩然之气。第八篇《战国策》。
引见了秦国的崛起和合纵连横,重点
引见苏秦连横合纵。对《战国策》的代表作品没有涉及。第九篇《史记汉书》。
引见了司马迁写《史记》和班固写《汉书》。《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重点
引见了司马迁因李陵事件
蒙受宫刑发愤著书。对《史记》和《汉书》名篇少有涉及。第十篇《诸子》,
引见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和杂家。第十一篇《辞赋》,
引见屈原宋玉的赋,以及班固、张衡、左思、欧阳修、苏轼等的赋。第十二篇《诗》,
引见了汉乐府诗歌和《古诗十九首》。唐代重点
引见杜甫和小李杜,宋代重点
引见欧阳修、苏轼和江西诗派。第十三篇《文》,重点
引见《论语》《吕氏春秋》《左传》《史记》,唐宋韩愈、柳宗元、苏轼,以及明代归有光和清代桐城派,
不断到曾国藩、梁启超和新文化的白话文运动。

贰
《经典常谈》的特点《经典常谈》是大学者为中学生写的文化普及读本,该书有三大特点:一是删繁就简,突出大要。一本六万字的小书,不可能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面面俱到,作者分十三章,每章
引见一部经典或一类文章的内容和特点,删繁就简,眉目清晰,易于把握。二是阐述清楚,善于
自创。作者在阐述各部经典,不囿于个人见解,引用当时的专家的论述与见解,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本书的
引见及时反映当时的最新学术成果,博采各家众长,学术含金量很高。读者可以按图索骥了解梁启超、顾颉刚、游国恩、雷海宗、郑鹤年、陈梦家、冯友兰等的学术观点。三是序言精彩,见解独到。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里,有很多高明独到的见解,如《序》的首句“在中学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说得很到位,
不断到今天仍是读者喜爱的名言。作者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通过《经典常谈》,亲近经典,热爱经典,阅读经典,阅读原著。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一是在于对古代经典的整理与梳理。其二在于朱自清特有的文笔,用散文的笔法
引见经典。在《春秋三传第六》中,引用杜预的《春秋序》,
引见《左传》的特点是“其文缓,其旨远”,作者写道:
“缓”委婉,“远”是委婉。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所以《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辞令和描写和平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和平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这种散文化的写法,把《左传》的艺术特点写得鞭辟入里、饶
无情趣。朱自清先生有很强的读者意识,这是写给中等文化程度的中学生读的书,故弃学术之理性严谨而用生动活泼的
言语写作,这也是朱自清写《经典常谈》的最大特色。在《诸子第十》开篇,作者这样写道: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在。构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反对的理由,给个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本人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在《战国策第八》开篇,作者这样写道:
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本人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本人干。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持吵的。这两位君王早已得到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少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
引见,而是用生动的笔触
展现当时的时代背景,生动简明。朱自清在《四书第七》中,写朱熹编注“四书”,有这样一段文字: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意图,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欺呢。《中庸》教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本人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本人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1174--1189)。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朱自清对朱熹编注《四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这何尝不是朱自清先生的夫子自道。

叁
《经典常谈》的意义这本书最为难得的是其写作背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旧文化作为封建文化的糟粕,
遭到批判和否定。连鲁迅先生也写出《十四年的读经》等讨伐性文章。在新文化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时候,朱自清在骨子里有对传统文化的清醒认识。朱自清没有写文章争辩,而是不四处树敌,不参与辩论,静下心来写《经典常谈》这样一本普及性读本。这可以说是“逆时代潮流”的,非有大智慧不能如此。我们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感
遭到朱自清的平和敦厚以及智慧,
感激他为中国文化普及与传承所作的有意义的工作。《经典常谈》提纲挈领,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文学名著进行宏观的
引见,让读者从
全体上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况。这对于一般读者初步了解,是必要的。但对于具体作品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研读。比如对《说文解字》,作者的阐述略显拉杂,也没把造字法和用字法分开
引见。对《诗经》的内容,也有不全面、深入之处。又如后世对盛唐气象和韩潮苏海的认识,就比朱自清时代向前迈进了一步。朱自清这样的大学者写《经典常谈》这样一本“切实而浅明”(叶圣陶语)的小书,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清醒认识,源于他作为一代文化传承者作肩负的历史责任。令人欣慰的是,几十年后,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也成为读者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历史并非一往无前的单向前进,而是在曲折中艰难前进。优秀文化总要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在新文化运动之际,要进行一次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必然会拿传统文化开刀,也导致过多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朱自清先生尊重传统文化,但并非一个守旧的老夫子,而是一个保留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学者、作家。在《经典常谈》的
最初一篇《文第十三》,在梳理、评价桐城派散文后写道:
曾国藩出来,中兴了桐城派。那时候一般士人,只知作八股文;另一面汉学、宋学的门户之争,却越来越多利害,各走偏锋。曾国藩为补偏救弊起见,便就姚鼐义理、考据、词章三端相济之说加以发扬光大。他反对当时一般考证文的芜杂琐碎,也反对当时崇道贬文的议论,以为要明先王之道,非精研文字不可,各家著作的见道多寡,也当以他们的文为衡量的标准。桐城文的病在弱在窄,他却能以深博的学问、弘通的见识、雄直的气势,使它起死回生,他才真回到韩愈,而且胜过韩愈。他选了《经史百家杂钞》,将经、史、子也收入选本里,让学者晓得曾国藩的力量究竟也没有能够补救旧文学的缺陷,作者这样写梁启超和胡适:
而海通以来,世变日亟,事理的繁复,有些决非古文所能表现。因而聪明才智之士渐渐打破古文的格律,放手作去。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他的文“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学者竞效之”,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但这种“魔力”也不能持久,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快,这种“新文体”又不够用了。胡适之先生和他的朋友们这才起来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是畅行了。这似乎又回古代言文合一的路。然而不然。这时代是第二回翻译的大时代。白话文不但不全跟着国语的口语走,也不全跟着传统的白话走,却有意的跟着翻译的白话走。这是白话文的现代化,也就是国语的现代化,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言语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国语和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人也如此。朱自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清醒的,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新文化运动百年之后,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共
地方、国务院在2017年1月15日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
调查北京师范大学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要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国家统编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教材共有古诗文123篇(首)、初中教材共有古诗文124篇(首),高中教材共有古诗文67篇(首)。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注重。学习这些古诗文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不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重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把《经典常谈》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和建设书香社会的今天,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文化使命。
作者 | 罗怀海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