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战国策》中经典篇目有哪些,初高中有的篇目除外?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和闲话语文一起读《战国策》(四十七)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材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全书现存497篇。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抽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言语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一 篇目的推荐

谓秦王

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①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王约而不忿②。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打败宜阳,不恤③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主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④。’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自布冠而拘于秦。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西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取董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⑤;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二 字词的积累

①卑畜:轻视,小看。

②忿:愤怒。

③恤:同情。

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

⑤铄:shuò,衰败。

三 译文的参考

有人对秦武王说:“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轻视齐、楚,而且待韩国就象对待奴仆,极不礼貌。臣听过这样的话,胜而不骄是王者作为,败而不忿是霸主胸襟。胜而不骄,故能服众;败而不忿,才能与四周和睦共处。现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赵两国的关系,不惜广施恩德,可却淡薄与齐国的交往,这可是骄傲的表现;取得宜阳大捷,就疏远楚国,这是忿怒的缘由。骄忿难以成就霸业,臣私下认为大王该当加以深思,不该这样做。

《诗经》上说:‘做任何事情总有个开头,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因而先王要特别注重善始善终。过去智伯灭掉范、中行氏,又围攻晋阳以求灭赵,结果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败齐国,后来在黄池(地名)掌管诸侯会盟,对宋无礼最初为勾践所擒,死在干隧这个地方;魏惠王当年更是盛极一时,伐楚胜齐,使韩、赵屈服,还邀集十二家诸侯朝天子于孟津(地名),最初太子死于马陵(地名)一役,本人情势所迫,素衣布冠为秦所囚。这三人当初都建有赫赫战功,只因不能将谨慎贯彻于一直,才招致后来的惨败。

如今秦国攻破宜阳,占领三川,使得天下策士惶恐震惧、闭口无言;隔绝诸侯之间的呼应,使东、西二周疆界因秦兵的进逼而屡屡更改,使各路诸侯不敢聚合策划图谋秦国;还夺取了黄棘这地,使韩、楚之兵不敢西进。既已取得这样的成就,大王如果兢兢业业,谨慎到底,王霸之业可指日而待。假如慎始而不能克终,就会后患无穷。臣担心诸侯之君,河、济一带的有识之士会认为大王步夫差、智伯之后尘。

《诗经》上说:‘走一百里路,即便走了九十里还只是一半。’着重指出走最初一段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情绪,臣已经留心观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据诸侯的心意,不是联合对付楚国,就是并力收拾秦国。何以见得?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韩抗秦,只因势均力敌,正处在相恃不下的局面。而宋、齐两国置身四国之外,就显得举足轻重。因而可以断言秦、楚两国谁先争取到宋、齐,谁就能取得最初的成功。秦国如果争得两家外援,就能遏制削弱韩国;韩国遭到遏制,那么楚国便孤立无援而遭到打击;假如楚国先得到齐国的援助,魏国就会衰败,魏国衰败之后,秦国就会陷入孤立,饱受战祸。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的话,那么秦、楚两国必然有一方蒙受败亡之辱。”

四 古人的智慧

善于纳谏有无穷的功效,作为身居高位者,可以通过忠谏大臣这面“人镜”来看到本人的缺陷,使本人能反省进取,作为大臣,看到君王虚心纳谏就会在欣慰之余,愈加有积极性为君王出谋划策甚至肝脑涂地。古往今来,能够婉言进谏者无一不是忠心为国的耿直之人,而那些说好话或者不说话的大臣,实际上都是无私自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平庸、奸猾之辈。我们要想使本人进步,使本人的事业发展壮大,就一定要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忠告。

最初一段道路是十分艰难的。

这位无名说客责备秦王外交政策失误,并指出秦王在个性上的缺陷,要求其应该“胜而不骄、败而不忿”,并且指出谦虚谨慎、贯彻一直尤其是坚持住后半段、坚持到底才是真正的胜者本色、英雄本色。在进谏之后,又给秦王的外交政策献上良谋,指出秦楚之争其实最终取决于第三国,第三国才是政治决胜的砝码。这一良谋实际上也充分运用在现代外交上,以前“冷战”时代所谓的“大三角”关系,其实就是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取第三国,谁争取到了第三国,谁就可以胜券在握。所以,我们平时处世时一定要笼络人心、广施恩德,就是最普通的人,也要与其和睦相处,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那些平时不起眼的人,才是你最初成功取胜的关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