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音一曲颂风华——选必中古诗词诵读单元总结
学习古诗词课文,总让我一次次由衷感叹古人智慧,沉醉文字之美。尤其是唐宋诗词,或绚丽绚烂、或幽暗凝重、或深沉博大、或壮怀激烈、或缠绵婉约……清音一曲,颂不尽风华无限;拙文一篇,写不完唐宋精神。
选必中古诗词诵读选入篇目分别为《燕歌行》《李凭箜篌引》《锦瑟》《书愤》四首。相隔千年历史尘烟触摸这些文字,依然深感鲜活生动;体会诗人万千情感,依然令人心潮涌动。每一篇均是佳作,每一首均凝深情。
《燕歌行》:烽火狼烟征战哭,征人少妇皆断肠。
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作,高适既描绘了唐军出师的豪壮气势,也展示了战胜失利的凄惨悲凉;既描写了大漠风光的荒凉萧条,也表现了被围苦斗的悲壮愁苦;既抒发了对征人思妇的深切同情;也激切批判了唐军将领的轻敌骄逸……悲壮的画面、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交相融合,共同绘成了这首激越雄健、慷慨悲壮的边塞佳作。
而鲜明对比的运用,更使诗歌张弛有度、批判无力。出师之壮与战胜之惨的对比,战士奋力苦斗与将领骄奢的对比,少妇苦思断肠与征人空自回首的对比,古时飞将能征善战与今日统帅无能无为的对比……丰富的对比,充满批判的力量,更体现了诗人对卫国战士的歌颂与同情!
壮哉,悲哉!
和平残酷,受伤的永远是平民,愿世无和平。
《李凭箜篌引》:想象夸张泣鬼神,李凭技艺动天地。
李凭箜篌引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既是李凭精深的音乐技能,更是李贺高超的描写手法。诗人既用比喻、通感手法以声摹声、以声摹形,正面描写了箜篌声的高亢响亮、感伤清丽;又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极力渲染音乐能够上天入地、神出鬼没、石破天惊,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音乐效果。
如此描写,似乎未言音乐之美,似乎未赞技能高超,却将音乐的美渲染到了极致,不愧为“摹写声音至文”,不愧是善于构造波诡云谲、迷离惝恍艺术境界,享有“诗鬼”称号的李贺呀!
奇哉,美哉!
《锦瑟》:追想似水年华,空余万千怅然。
豪放和婉约皆是风景,壮阔和缠绵都是特色。晚唐李商隐带着锦瑟走来,你读懂了他“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伤感,读懂了他“身无彩凤双飞翼”的多情,读懂了他“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郁愤……你却未必能读懂这首《锦瑟》的朦胧而深情,迷离而诚挚。
哪个人没有在年近半百时追想过前半生呢?往往这时的追想有怅惘、有悔恨、有失意,也有无法、有苍凉、有孤单!那前半生大约也有过庄周迷蝴蝶一样的美梦吧,大约也有过望帝春心一样的真情吧,大约也有过沧海月明般的澄泪吧;现在却只要蓝田玉烟的迷惘,只要“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难过,只要“历尽沧桑后虽不平静但有节制地审美性回眸”吧……
你读懂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读懂。思念情人吗?悼亡妻子吗?感叹生平吗?抒发郁闷吗?……都是,又好像都不是;李义山似乎披着宽衣长袍,拈着细长胡须,静静看后人绞尽脑汁……然后轻叹一声“世无知音,皆是知音!”
也许,你懂不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读出了什么,你读出了怎样的本人!
如此,便善矣,美矣。
《书愤》:书生无地效孤忠,报国欲死无战场。
你领略了大唐的风华,也切莫错过宋的清音;你听说过北宋汴京的繁华富庶,北宋文人的浪漫豪迈;也不要忘了南宋的雄姿英才、靖康之耻,南宋文人的矢志报国、至死不渝。
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何尝没有多情过,何尝没有婉约过,何尝没有浪漫过?然而,当山河破碎成为时代的残酷风景时,身处其中的他怎能不担当,怎能置身事外?
他的一辈子,一如岳飞,都在为报国而活吧。虽然世事多艰,虽然空自长城,虽然鬓已先斑,虽然难堪伯仲,虽然朝廷昏庸,虽然小人当道;但还是要啊,还是要北望中原,还是要南望王师,还是要铁马冰河入梦,还是要“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还是要“家祭无忘告乃翁”……报国无门依然矢志报国,壮志难酬依然矢志不渝!
这便是英雄之气,这便是民族担当,这便是中国精神!
壮矣,伟矣!
……
清音一曲颂风华,吾之拙笔怎能写尽这万千风华,怎能道尽这缱绻深情?字字皆是泪,句句都含情,愿你品尝,愿你热爱!
中华文化,中国经典,举世无双!
责任编辑:
上一篇:和平之夜接力诵读,用声音驱散黑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