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部编版语文教材使用以来,“新”教材带来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统计显示,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了,整个小学6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年20多篇,占比达课文总数的30%,比原人教版增幅达80%左右。
怎样教好小学古诗文课?如何让孩子体会到《春晓》中春的美好?怎样讲好《静夜思》中的“静”与“思”?11月9日,由《课堂内外》杂志社主办的《小学语文中的诗教——语文新教材使用的几个建议》专题讲座在人民小学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向现场来自重庆市各区县的500多位老师分享了本人的“绝招”。
“绝招”一:古诗文教学少朗读多吟诵
“中小学校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应该少一些朗读,多一些吟诵。”
温儒敏解释,吟诵与朗读不同,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创作活动,强调结合各种言语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是展示给别人看的。而吟诵是依字行腔,有节拍地诵读诗文,偏重的是情通古人,反复揣摩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因而,它更多是向内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客观感受。
鉴于此,温儒敏建议,古诗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少作串讲、主题阐释以及举办活动,在吟诵过程中,将古诗文的神韵读出来,旨在通过感动本人,添加对诗文的感觉,而不是想尽办法感动别人。
“绝招”二: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味,不宜要求过高
“小孩子的想象力相当丰富,‘诗无达诂’,不应对诗文分析作标准化,以教授分析代替他们的个性化读解。”温儒敏特别指出,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味,不宜要求过高,更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宗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掌故,当堂吟诵。具体而言,针对低年级学生,大致明白大意即可,不可要求字斟句酌,了解逐一词句的释义,甚至可以不求甚解;针对中高年级,要引导他们会意、感悟,而不要给予过多限定,提供“标准答案”。
“绝招”三:少用多媒体,多协助学生想象
温儒敏提示,古诗词教学应尽量少用多媒体,由于诗歌的言语经过变异、陌生化,超越日常用语,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定格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力;相反地,毋宁让其沉浸在诗文营建的情景中,体会作者孤单、悲凉、渺小等心境,提高他们的情商。譬如讲解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案无法恰如其分表现出来,这时候更多需要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如何学?让孩子静下来自在感受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文呢?”
从教材编写者和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温儒敏说,诗歌与远方常常联系在一起,诗歌是神奇的,它可以励志,可以慰藉,可以疗伤,可以寄托,具有多样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学习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些古诗词,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语感,开辟想象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味,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
“老师和家长在孩子学习古诗文时,应该让孩子“静”下来,自主阅读,自在感受,领略汉语言语之美,培养对精炼、多义言语风格的感性理解,打好汉语学习基础。”
上一篇:石家庄首届中小学古诗文 诵读大会“优秀组织奖”风采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