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黄庭坚“对话”苏轼?命题专家揭秘中国诗词大会新玩法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近收官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再度引发了观众们对诗词文化的热潮,网友们跟着诗词探秘四时之美、触摸人生时序之变、体悟万物奇妙之蕴。如何让诗词链接传统和当下?如何用视觉呈现诗词、让命题更具新意?

时隔一年,上海行知读书重启,走入“国风国潮季”。首期讲座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方笑一分享他与古诗词的缘分、普及传统文化的心得,由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

进入命题组、参与节目录制,陪伴观众走过八年时光……在方笑一看来,《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了全国性热潮,诗词文化触动着许多人,诗词传统也得到无效传播。而要保持节目魅力,唯有不断创新。从外在方式到节目内容,诗词大会玩转“新花样”——将古画、文物,包括书法作品“活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节目从“古”中寻找命题“新”灵感,比如,让小朋友们还原《福贵岁朝图》中“新年折梅”景象;用科技在电视荧幕上展示“飞天”之美;让黄庭坚与苏轼“见面”对话。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普及和诗词传播,不只在技术和学术上,更在于内心的“热情”——能不能找到巧妙的,给人以新知的,不炒冷饭的、有养分的“新”题目。“中国古代诗歌中包含古代历史、文化、民俗……可谓应有尽有。没有‘无’,只要尚未发现。道在器中,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与日常生活其实已在诗词之中,这是共鸣的来源。而诗人的情感、诗词与人生的共通感,将是人工智能所无法跨越的屏障。”

诗词不能与生活脱钩,方笑一引见,诗词大会在每一期设定经过精心推敲、密切联系时代的主题词,从当下普通人的生活形态来考虑命题角度。比如,节目中融入书画文物相关内容,添加身临其境的外景题目,苏轼品尝的玉糁羹、昆山的奥灶面都进入题目。人们能够通过电视节目方式,了解古诗词以及其背后的知识趣闻,唤起情感与记忆,从而与古诗词建立起一种连接,拉近了与古诗词的距离。

经典不再束之高阁,围绕这些关键词,节目邀请各行各业中有故事的人物组成“云中千人团”线上参与互动,充分调动民间手艺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源,让节目传扬“国风”,走入寻常百姓家。

当今社会快节拍已成生活常态,在方笑一看来,品读古诗词是抚慰身心的一剂良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数遭贬谪,却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刘禹锡在二十多年贬谪生涯中没有放任自流,反而写出“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李白遭谗言诋毁被迫离京仍然叹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切传达给读者的并不只仅是诗词的韵律美、气势美,更是心灵的慰藉,推动“内省”的力量,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热蔓延,并不是凭空出现,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认为,品读古诗词创造了慢情境,人们可以抛开时间点滴飞逝,在优美的诗句下,舒缓紧绷神经,获得心灵充实。“古诗词的阅读是你根据文本去想象,那么这个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人想象起来不一样,这是一种对想象力的锻炼。通过阅读古诗词,可以看到超越本人短暂人生之外的超越性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化有它的独特性和精妙之处。”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