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2023中国诗词大会》寒暑不辍研诗道 季节交替品人生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由地方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国家言语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日前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

自开播以来,《2023中国诗词大会》就遭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不只收视率在播出当日全国综艺、专题类节目中排名第一,在各类网站的榜单上也是名列前茅,足可见节目的精良与诗词文化的魅力。

春天万物复苏,“寒暑”交替近在眼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寒暑交错成岁月,冷暖汇聚成人生,中国诗人将寒来暑往的变化写进诗中。本期节目就带领观众一同去细品这人世间最平易的日常冷暖。

 百态“寒暑” 感受不同人生

“寒暑”本身只是季节变迁,经由诗人之手,就展示出了不同的魅力。四季轮回,本来只是自然规律的变化,但因为有诗词,让我们能够从喧嚣当中沉静下来,倾听惊蛰时分的春雷滚滚,感受芒种时节的耕稼繁忙;我们可以一起欣赏秋天的明月如霜,用双手去迎接冬天雪花的飘落。因为有诗词,寒暑四季不再是无言的时间流逝,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精彩故事的人生长卷。

同一场春雨,孟浩然看到的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淡淡哀怨,杜甫却写下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誉;夏天的炎热,白居易在为农家的艰苦感到煎熬“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辛弃疾却为丰收的年景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同一番光景,诗人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让我们有幸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感受生活。

在本期节目的“大浪淘沙”环节中,考验了选手们关于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清明时节种瓜点豆”、“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各类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不只指点着农耕生产,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采用的正是二十四节气,最初落在立春上,意味着万物起始,冷艳了世界。

季节变迁,藏着祝愿与希望

在中国,季节变迁总是和美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其中既有中华民族“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希望。本期节目中,我们就跟随着《2023中国诗词大会》了解古人在不同季节的美食文化。

“好佩茱萸食蓬饵,菊英满泛九霞觞”重阳节食用糕点,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寓意;元宵节品汤圆,有着团团圆圆、合家幸福的美意;还有中秋的月饼、春节的饺子等等,从舌尖到心尖,都是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康震老师为观众带来了一代诗圣杜甫的消夏凉面——槐叶冷淘。翠绿色的面条,筋道中藏着自然的清香,配上酱汁与菜码,让人垂涎欲滴,诗词的记录让我们无机会了解到古代的日常美食。

文化传承,勾勒出幸福画卷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寒暑”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本期民间出题人郭巍就用一幅金丝珐琅画为观众呈现出“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景象,高超的传统技艺、美好的季节祝愿与盎然诗意相结合,构筑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同样富有魅力。民间出题人范京锐用雪雕还原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场景,令人震撼。季节不断更替,新老文化传承,不变的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

现场选手们还为来自内蒙古科右前旗的优质大米带起了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苦涩可口的大米,在选手们充满诗意的描述下显得格外诱人,说到动情处不忘替观众尝上一口,实在是色香味俱全。点评嘉宾康震老师更是用“珍珠无价玉无瑕”来描述大米,既有诗情画意,也有人间烟火,中国人的浪漫就藏在这日常生活里。

日前,《2023中国诗词大会》已于1月25日开始十期连播,CCTV-1 20:00首播,CCTV-10次日21:40播出。新一年,赏诗歌,品美食,体味四季变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