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周易》入门之二:看不懂真的不怪你——题外篇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来不在我的写作计划之内。实在是因为觉得很有必要站出来解释一下关于《周易》学习的一个严重问题:为什么我根本看不懂易经?是因为我没有慧根吗?是因为我太笨吗?其实都不是。

不是你看不懂,而是有人成心不打算让你一看就懂!

好吧,此话一出,不晓得要激起多少层浪了。不过,这就是我的观点。

对不起,连朱熹老爷子都不敢说他完全整明白了,在他的《周易本义》里随处可见:“未详”二字。

现在不乏“大湿、砖家”声称本人已经看懂《周易》的,市面上可以见到很多版本的注解、白话译文。这些不是不可以有,但我一直坚持从原文入手,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笨办法,才是学易的关键法门。

最好的参考书并不是《周易本义》、《周易注疏》等等,更不能轻易涉猎其他数术类著作。要想真正学习《周易》最好的教辅应该是《春秋》及其三传!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成天抱着“无字天书”在那揣摩揣摩去。

我可以很担任任的告诉大家两件事:

一、太极图、河图、洛书何时产生、何人所作尚未定论,是不是宋初的陈抟老祖所绘,是不是被后人假借伏羲、周文王之名附会到《周易》上尚不明确。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实际上是宋代的周敦颐传下来的,并附有一篇《太极图说》。太极图、河图、洛书确实总括了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知识却是千真万确的。

二、《周易》原文只要揲蓍演算一种占筮方法,但不太详细,目前还有歧义存在。且并未提及纳甲筮法、梅花心易,更无其它玄学内容。《周易》与这些分支学派同是一套理论基础,但绝非一回事,反而后者不断在往前者身上靠拢沾光。

那么我们为什么很难看懂《周易》呢?真的跟你没关系,以一个正常人的智慧,花上三年五载,奥数、微积分都能学会,所以不要刻意夸大《周易》的学习难度?那么问题出在哪?我们慢慢从头分析。

结构导致

上过学读过书的都晓得一个基本现实,不论是哲学还是数学,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式书籍应该具备以下主体结构:

一、起源、发展历史;

二、基础知识引见

三、方法导论,分析过程;

四、判断标准,推导结论;

五、实例验证。

这些内容现在的教科书都习以为常,就连古代诸如预测类《梅花易数》、八字类《渊海子平》、纳甲类《卜筮正宗》等等玄学著作中都有非常完整的体现,尤其会列举出许多得到验证的案例(这里不去讨论是为了显摆还是为了学术研究)。可是,唯独《周易》没有!《易经》部分上来就是六十四卦,卦辞,爻辞等。反而是后人作《易传》加以诠释。

那是因为《周易》本来就是上古占卜师(也可能是巫师)的笔记本儿(那时候用的是骨质和甲质记录媒介)!基础知识、占卜方法在他心里,判断标准、推演过程太麻烦,懒得拿刀刻。唯独记下这些占卜实例的结论,以供日后参考。反正圈内人一看就晓得,圈外人最好别看,看了也不晓得咋回事儿。

这很像现在医院的医生开药,最佳效果就是要你看不懂。现在的卦师、命理师、风水师的笔记本外人还是看不懂,并不是他有意隐瞒,而是人家脑子里的基础知识,分析判断、推演结论的过程咱不晓得,他也实在没必要写那么详细。给人现场断卦、批八字,花俩小时给你讲述基础、推演过程,估计你不是转身走了就是睡着了。

内容导致

《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是因为什么事儿,问卦人问的什么问题,要处理的是什么困难,并没有任何说明和交代,还没有《左传》记录的详细。没有前因后果,后人很难整明白咋回事,确实很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习惯。加上考古界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无力的发现,史学界也找不出真实史料证明卦辞爻辞说的是预测过程中原来就有的,和必须要有的,还是人为加上去的判断。

据估计,《归妹》卦可能、也许、大概讲的是商纣王他老爹帝乙嫁闺女的故事。原文:“雷泽归妹,上震下兑,归妹,征凶,无攸利”。但这天上打雷,沼泽地是怎样联系上“归妹”这件事儿,又怎样判断出“征凶,无攸利”的。谁也不晓得只要当时的卦师本人最清楚。后人都只能猜谜,所以,读不懂并不奇怪。

文字导致

现在就算你是“汉言语文学”专业的硕士,还专门研究“古汉语”的“金文、甲骨文”部分,也很难精确的解释《周易》上那些字的本来含义。除了少数“专家”,能有几个人敢肯定的说本人说的一定对。

比如前一篇提到的“彖”(tuàn)究竟原意是啥到现在也没个定论:

一、会意字,从彑从豕。本意是猪的吻部包住牙齿,表示包含、包括;引申为小结、总括之辞。(这是较为普遍接受的解释)

二、彖是兽名,有利齿。

三、《周易·系辞上》原文解释:“彖者,言乎象者也。是对象的解释。

四、还有说彖者,材也。

五、三国虞翻曰:八卦以象吿。彖说三才。故言乎象也。三才即天、地、人。

不学《周易》几乎用不上这个彖字,谁会留意它的意思啊。连大易家都各有说辞,何况我们吃瓜群众乎?所以,尽量相信《易传》本人的解释。

文言文都有区别,何况我们现代人?所以言语文字也是学习《周易》的一大妨碍

方法不当导致

很多人误以为《周易》是算命用的,所以抱着在书中寻找算命方法的目的去读,那是肯定是会失败的。

也有人上来就拿蓍草算卦,一则是蓍草这个神圣的物件到底是个什么植物还没搞清楚,二就是阴阳五行八卦干支都还不晓得其原理,三是卦辞卦义卦象都不晓得何意。这样断错的可能几乎是100%,失败几次就不会再有决心继续下去了。

不排除人为因素

《周易》的事件叙述部分、预测理论和预测过程部分,阴阳五行八卦的基础知识部分,是真的没有,还是人为删除的?有没有可能就是为了使后来者不晓得《易经》是怎样预测的、原理是怎样档子事儿?

这种事儿不是没有可能。就像我们晓得的十大预言书:“武步藏乾金,推马烧黄梅”后来证明多半都是后人假借前人之名杜撰的,还有“马后炮”式的更改前朝旧书,后朝人一看:“哇塞,好神奇,唐宋元明的灭亡都预测精确了,还预测了二战”。

冒名杜撰、删改、篡改、增改都有可能不是吗?谁晓得呢?这就使得后来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那晓得本来始末的人口传心授秘法,一脉相传,万一传到哪一代没了......就没人晓得了。只能一起瞎猜,然后相互打架。

另外,就算有晓得的人,他有几分诚心教授,也是因人而异的。何况还有那么多唯利是图的大忽悠呢?

并不影响研读

综上所述,《周易》从最后构成,到后世传承,一路下来有很多人为因素在里面,导致了后人很难进入并搞明白。然而虽然存在那么多疑问,但并影响我们学习研究《周易》。

第一、古文知识是可以学习的,花点时间就可以;

第二、《易传》部分是很完备的,思路清晰,阐述明确,哲理深邃;对《易经》部分的基本解释也具备,连占筮方法都有;

次要在《易传》中有阐述,象就是“像”,根据《易传》规定的八卦类象划分准绳去想象就好,胆子虽然大,整个宇宙都包含在里面呢;

第四、《周易》的基础次要是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虽然书中没有,但是并未失传,很多玄学书籍中都有,花点功夫就能理解;

第五、尊重传统,从原文开始,借助《左传》及《国语》可以窥探《周易》本来的用法和实例验证的分析。

我们来看一段历史:

《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yáo)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

弗听, 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看见没,这段文字至多显示了三条信息:

一、古人跟我们现代人一样,对卜筮并不那么深信不疑,也是哪个好听那个的;

二、卜和筮是两回事儿,龟甲为卜,蓍草为筮;

三、当时用的“繇曰”,并不是现在看到的“爻曰”,而且说的内容也和现在的版本不同。这就说明传承的过程中有变化。

以上信息显示,只需肯用心,并结合同时代的文献对于我们辩证的学习《周易》是有协助的。学习这件事儿,不怕它难,只需有心,一定能弄得明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