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世界和我们有所不同。我们凡夫俗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诗人们是不一样的。相比我们,他们对生活的感觉愈加的敏锐,对生活中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更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方式或许和我们有所不同,但至多没有辜负上天赋予他们的才华。比如今天我们谈到的这首古诗就是如此。看上去代表着苏轼的一种生活情趣,而且通读全篇也很容易理解。但背后却大有深意,可以说是“含沙射影”。
重堆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首古诗就是苏轼的《花影》。对于苏轼,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非常了解。这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名气很大,对中国古典诗词史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而且他本人的人生也是被通常被后人津津乐道。20岁就高中进士,但是此后一生几乎都是在被编织地度过的。这样的人生经历,也将他的诗词中的人生感悟愈加的深厚。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花影》,也就是花的影子。顾名思义,就是一首咏物诗。影子是我们生活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到了苏轼的笔下,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色彩。“重堆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诗词的一开始是四个字写出了影子的特点。
在阳光的照射下,花朵的影子层层叠叠的饶在一起。苏轼表示很不喜欢这些影子,让书童去打扫,把这些影子清除干净。但是这自然界的光影如何能遵照俗世的个人意志呢?即便是书童如何清理,如何打扫,这些影子都是岿然不动的。因为光不动,影子也不动。
所以影子的消失,也只能等待着光线的消逝。后面的诗句确实写到了这光线的消失,那就是,“刚被太阳收拾去”,太阳坠入西山之后,光线消失了。花盆下面的影子也就消失了。但是还没有等到苏轼表现出欣喜之情的时候,“却教明月送将来”,月亮的到来,月光如水又重新让花朵的影子呈现出来。
苏轼这首古诗28个字,看上去只是描绘了自然界的一种光影现象,但实际上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诗歌中的花影,并不是单纯指的花的影子,而是比作朝廷盘居高位的小人。不管苏轼等代表积极力量的士大夫如何努力,都无法清除掉他们,因为他们走掉一批又会来一批。短时间内可能销声匿迹,但是最终仍然会出现在舞台上,让他们这些正人君子也无可奈何。
我们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当中可以看出,写出这样的诗句并非偶然。如果苏轼写诗一向谨小慎微,恐怕也不会出现乌台诗案那样带来严重影响的历史事件。这其实也是他们投射现实的表现手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得不到积极的回应,那么只能在诗词当中大胆地抒发自我。又有何不可呢?这是独属于文人的表达方式,这是文人的品格。
上一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美军又盗运叙利亚石油,背后的目的不简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