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崔颢这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古诗,20个字告诉你我们对乡音的依赖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异国他乡听到熟悉的乡音,很多人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北方人在南方听到熟悉乡音,可以登时拉近距离;中国人在国外听到熟悉乡音,更是会让人生出相见恨晚之意。乡音,是故乡赋予我们最深刻的印记之一,也是我们不能忘记出身的最后理由。

唐诗中接触乡音,是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之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以看得出乡音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长久,多么深远。而在崔颢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古诗当中,更是只要20个字,却告诉你我们对乡音的依赖。且看: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唐诗的题目是《长干行·君家何处住》,“长干行”是崔颢的一组组诗的题目,这里选取的是一则首句是“君家何处住”的短诗。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和场景都非常简单,但是却抓住了典型霎时中很有戏剧性的一幕,人物抽象和所表达的情感呼之欲出。

开篇就像是问句,而且是一个女子向男子的问话。“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你家在哪里住啊,我的家在“横塘”。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贸然相问,在那个时代是不多见的,但却也描绘出了女子一幅娇憨之态。而后两句则是解释前两句的,为何女子会如此发问?因为“或恐是同乡”,女子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希望“停船暂借问”,因为听着男子的乡音非常熟悉,或许我们都还是同乡呢!试想一下当时的场景,两人在江上不期而遇,因为听到男子说话的声音有熟悉的乡音,所以女子也顾不得害羞,更顾不得那个时代男女地位的差别,贸然就开口相问“君家何处住”。这就是乡音的魅力。

乡音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地域归属最重要的标记之一,长大后的我们可能去往遥远的地方,可能从事不同的职业,也可能会运用多种外语,但是在内心深处,“乡音无改”的印记不断存在。或许在平时其并不外露,但是当我们听到熟悉的乡音之后,就会好像崔颢诗中的这个天真烂漫的女孩一样冒失相问,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会真正意识到本人真正属于哪个地方。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