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代: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立春标志着万物封藏的冬天已结束,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萌芽初蕴的冬天。
《边词》
唐代: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本诗将边塞风物荒凉的景象与长安城暮春景色进行对比,表达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亦含对边塞风物的欣赏。
全诗言辞憨厚,行文从容,风采天然。在这炎炎夏日,希望能如一泓甘泉,带给你清凉惬意。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唐代:张说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农历三月三日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早在唐代时,人们便在节日中开展了泛舟等活动。本诗描绘了三月三的美景和赛龙舟的场景。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怒放。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就是寻找春色、发现春色。人间四月,春色已经归去,只要庐山大林寺的桃花还像早春二月那样绽放。原来春天没有走,只是到了庐山里来,到了大林寺里来。所以,这首诗转机得非常风趣。
《题榴花》
唐代: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初读,以为是写榴花;细读,其实是写怀才不遇。“可怜”二字却暴露了诗人客观的意图,且似乎有意为之,用“可怜”二字,正是要将被贬的愤懑之情抒发出来。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唐代: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唐代: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诗人用环境景物,烘托渲染本人的思想感情。风露塘竹之悲,触动加深了人之悲切;红荷的离披,也意味着人的别离;客中苦酒,像在哀叹一样;寒夜孤灯,仿佛也在凄惋幽思;即便是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呼唤着诗人归去,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本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这首诗中,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绚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诚感情。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代: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与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雷同,正好可以参读,题材相同,构思类似,王诗的结句,问得痴情,问得无理而妙,表现对南方生活的厌倦。卢诗的结句,是以雁南飞反衬人不可北归的乡思。
《行经庐山东林寺》
唐代:杜牧
离魂断续楚江壖,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
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如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杜牧进士及第后,京官半年转至幕府。向来以经国之才自傲的杜牧,却“促束于薄书宴游间”,这首应该就是写在他自长安赴扬州的途中,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无甚奇丽之处,但却真实地描摹出一个自傲、落魄文人的内心世界。
《蓟门行》
唐代:高适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诗人在诗中坦言敌人的强大,看到胡人兵力强于守军,颇具军事眼界和才干,表现了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对边界危机的忧虑,诗人叹息,边境何日得宁,战士何日得归。
《桂州腊夜》
唐代: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缘由。这首诗语深情重,质朴凝练,是怀乡诗中的上乘之作。
上一篇:飞花令——诗词里的“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