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书法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次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和平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决心。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和平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示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射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和平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笔”。 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誉。
“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这里明显诗人是在场景之中的,他在边塞,未还之人距他万里。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人未还”,固然可能未来之时人得还,但也有可能是人再不得还。
如果理解为人不还故乡,则在诗句中丢了万里之外的战场,加了离故乡万里的边关,至多从和平情势而言,出塞万里远征和边关去家万里,前者是一个强国走向世界,另一个恐怕是一个大而弱的帝国在走向末路。
无论从气质还是从必要元素而言,这里的万里长征都是从边塞远出万里的征战。诗题为出塞,全诗之中,也唯有这一句,是站在边城的诗人想象万里远征的将士,头一句是边关,后两句飞将在龙城的威慑力令胡马不南下,战场仍然是在边关。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委婉、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要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和平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弥漫着爱国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王树山书法 内容源自网络 请书友鉴评
上一篇:【李清照】名句草书欣赏,太美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