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这个既写诗又写书的书法家的书法展明天在常州画院开幕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隶书 卧云 

明天上午10点,“研耕岁月——叶鹏飞书法展”将在常州画院开幕,集中展出叶鹏飞新作30余件,涵盖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这是我第一次在常州举办个人展览,作品全部是去年集中创作的,其中包括小楷八条屏《道德经》。”叶鹏飞说,临近退休,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展览,展现本人近50年来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也向家乡人民和书法爱好者作一次汇报。

书法家,这是叶鹏飞最让人熟知的一个身份;然而也许还有人不知道,叶鹏飞不止是一位书法家,还是诗人、学者。本次展览中,不少对联、诗句都是叶鹏飞本人的创作,观众除了可以欣赏其书法,还可以品尝其诗作;同时,由他编纂、撰写的近30部著作也将集中呈现,观众可以从中充分了解其学术修养和艺术水准。

书家、诗人、学者——这是好友对叶鹏飞的评价,也是叶鹏飞一生的艺术追求。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最为人知的是写字,最喜欢的是写诗,最费精力的是写书。

隶书 鹤发松阴联 

书家叶鹏飞

“回忆本人自1967年起先后从朱松闇、姚墨庵先生习书,已整整50年。”叶鹏飞这样回顾本人的学书经历。

叶鹏飞出生于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颇浓的家庭,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书法,幼时即本人临摹柳公权。11岁时起,先后得乡贤朱松闇、姚墨庵等老先生的指点,学习篆书、隶书、欧楷,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老先生们非常细致,从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对习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改,这让我收获颇丰,至今思之仍十分感动。”后来,叶鹏飞曾写过《学书歌》十六首,“慈母省钱一份报,严师送帖《九成宫》”“《小字千文》怀释子,大书残石感朱公”“欧公学好《郑文公》,又写《石门颂》百通”等诗句就是当时学书的写照。

1972年,16岁的叶鹏飞进入常州石油化工厂工作,适逢建厂大会战,他住茅屋、睡地铺,搬砖、挖土、刷漆什么都干过。侥幸的是,当时厂里文化气氛很浓郁,从领导到员工喜欢书法的人有很多,甚至有书法兴味小组,写得一手好字的叶鹏飞结识了许多同好,并从车间转岗办公室、宣传科,刻钢板、出黑板报渐渐离不开他。

因朱松闇先生曾在常州博物馆工作,叶鹏飞经常到常州博物馆玩耍、帮忙,“当时博物馆的展览、展品引见很多都是我用小楷写的。”也是出于对文化的热爱,叶鹏飞放弃了工厂相对优厚的待遇,来到常州博物馆,从事古书画、碑帖的整理、征集、保管和鉴定工作。在此期间,叶鹏飞看了大量书画,开了眼界,结识了谢稚柳、启功、冯其庸等大师,以及刘秋农、徐利明、刘恒等书法同道,学习、交流、切磋,也更认识到本人的不足,书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而后,他又先后任职于刘海粟美术馆、常州画院,并逐步构成了独特的书风。

从《大开通》《石门颂》《鲁峻碑》打下功底,深研《九成宫》《勤礼碑》《宣示表》多年,叶鹏飞后又努力于行草书,并选择名人书风为师法对象。他的行草书宗法王铎、张瑞图、黄道周,虽规模于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吸收诸家之长,而用笔上更显放逸自然,章法上更重参差变化,学古人而出新意,呈现出独特的情趣与风范。

评论家说,叶鹏飞的汉隶“清秀、雅洁、整饬与蕴藉”,行草书“行笔如行云流水,以拙中藏巧、动中寓静求新意、求生气”“既有新颖的个性,又从传统渊源中来”“无论在用笔的率性自然、结字的跌宕多姿、章法的参差有致、通篇的气势贯注,总能使人感遭到一种愉悦感”,因而,他的隶书、行草书也遭到不少人的喜爱。

行书 陆游诗 

诗人叶鹏飞

《海镜堂诗草》《水乡余韵》《觅句轩韵痕》《砚游笔记》《翰墨情怀》……出版了多部诗集,叶鹏飞却一直觉得,本人作诗纯粹只是“抛却人间忧乐事,境由心造已无涯”的自娱。

叶鹏飞爱好书法是遭到父亲的影响,喜欢作诗则得益于母亲的熏陶。在母亲的教诲下,他从小熟读、背诵《唐诗三百首》《诗经》《千家诗》等,李白的大气、杜甫的沉重、韩愈的优美……使他痴迷,少年时期又勤于自学,王力先生的著作《汉语诗律学》长达40多万字,他硬是花3个月时间工工整整抄录下来。

诗言志。从顽皮小子到书法名家,从工厂到博物馆、美术馆、画院,数十年来,叶鹏飞的经历十分丰富,踏遍祖国河山,感悟民间疾苦,体验人生百味,结识良师益友,这些都激励着他的诗情,他也习惯于用诗词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境、记录交游、叙述经历。

作为书法家,为什么要作诗?

叶鹏飞认为,“一则是当日记,兴致所至,消遣解闲而已”;更重要的是,“有时濡墨挥毫,总不能常写唐诗宋词,当该有些本人的内容吧!”

传统文化中,书法并不是单独的一项技术,而是与诗、文、画等共存。从幼时开始,叶鹏飞不只仅学书法,而是全面学习诗、文、书、画,“直到1985年,进博物馆工作后,从创作转向研究,才不再画画了。”

而作为童子功的作诗,则不断是叶鹏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养成了随时随地将本人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的习惯,吟之成句,而后又用本人的笔墨书写,“见一景,触一情,得一句,成一诗,铺一纸,着一墨,成一章,诗成,书毕,掷之,每每喜形于色,别有一番新境(诗友张平生语)”,最终,“追求诗意与书意的默契,书些本人的得意之吟,使诗为本人的书法服务、书又为本人的诗词服务”。

有意思的是,诗也成为叶鹏飞与大师们交往过程中的催化剂。在常州博物馆工作期间,叶鹏飞无机会向谢稚柳、启功、刘九庵、史树青、冯其庸等大师面对面请教,“谈得最多的不是书画,而是诗文。”

草书 袁枚诗

学者叶鹏飞

绘画研究专著《常州画派研究》获得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当代书法创作评论《砚田观照》获江苏省第二届紫金文艺评论一等奖……在“研耕岁月——叶鹏飞书法展”中陈列的近30部作品中,仅这两部著作就足以证明,叶鹏飞是一位学者。

如果说,叶鹏飞写诗是出于兴味,那么,写书则更多是出于一种艺术追求。

在常州博物馆工作19年,叶鹏飞次要从事鉴定、保管古字画,要鉴定文本真伪,就不只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此,叶鹏飞开始从书画创作转向书画研究,先作品、后书画家、再书画史;而与大师们的交流也大有增益,“这也是我研究书画的起步,为我后来的研究成果打下基础。”

声名日盛之后,白天忙完俗务琐事,晚上必定在家认真读书,经常挑灯夜读到子时。

厚积而薄发。《阮元·包世臣》《碑学先声》《鉴藏杂记》《书法史研究》《书法创作与传统文化修养》等著作陆续出版;尤其是2008年,绘画研究专著《常州画派研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次年,应文物出版社之约撰写的《书法与诗词十讲》面世,“两年写这两本书,老了10岁。”叶鹏飞笑说。

在研究历史同时,叶鹏飞还努力于当代书画创作的评鉴,写成《书林随笔》《拈花浅笑》《静远堂论丛》《当代书画家论评》《砚田观照》等书。

与一些人熟练“百度”材料做学问不同,叶鹏飞坚持通过纸质书查找材料,而且尽可能要读第一手材料,其《常州画派研究》参考材料多达200多种,“堆在三楼地上几乎没处下脚,我都担心楼板会不会塌掉。”

就在最近,叶鹏飞又接受了任务:河南美术出版社预备编纂出版民国时期书法家研究丛书,钱名山、谢稚柳为其中的常州代表,在忙完这次展览后,“我将把全部时间用于这两部书的创作,争取两三年内完成。” 陈荣春

叶鹏飞艺术简历

1956年生,江苏常州人,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常州市文联副主席、常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州市政协书画社副主任、常州市诗词协会副主席、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政协常州市第十届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常委,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常州画院院长、舣舟诗社社长。

长期从事书画研究、创作和鉴定工作,参与《中国书法全集》《中国美术全集》编撰。论文和作品入选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第六、七、八、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七、八届书学讨论会”“全国第二届草书展”“邓石如奖”“翁同龢奖”“沙孟海奖”“妈祖杯”等评委。1988年起先后在南京博物院、汉中市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烟台美术博物馆、宜兴东坡书院、浙江天台书画院、山东济宁京杭名家艺术馆举办书法展,出版著作近30种。出版著作《海镜堂诗草》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水乡余韵》中国美院出版社 1994年《觅句轩韵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书法楹联欣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书林随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中国书法全集》76卷 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海镜堂诗草》第二集 黄山书社2001年《叶鹏飞书法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砚游笔记》作家出版社2002年《常州书画》(与潘茂合作)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阮元·包世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砚游笔记》第二集 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拈花浅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碑学先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南田遗韵》文物出版社2005年《名家楹联》西泠印社2005年《静远堂论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鉴藏杂记》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砚踪心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砚游笔记》第三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常州画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书法与诗词十讲》文物出版社2009年《砚游吟记》线装书局2011年《书法史研究》线装书局2013年《当代书画家论评》线装书局2013年《砚田观照》线装书局2014年《书法创作与传统文化修养》线装书局2016年《翰墨情怀》线装书局2016年《促耕录》线装书局2016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