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语文教材在古诗文的编排顺序上从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遵照的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是考虑到学生各年级的认知程度,但是我认为存在这样一些偏差:一是过多偏重于唐诗和宋词,选入教材唐诗宋词多,诗经、楚辞、汉乐府选入的少。二是古诗编排顺序,不系统,不全面,零零散散,整个古诗不系统,源与流不清楚。同样古文编排也是芜杂无序,学生学古诗不知源与流,学古文也不晓得源与流,恰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样,学的古诗古文很不系统,东一下,西一下。整个古诗古文两大知识系统,没有一个量化和系统化。从小学六年到初中三年以至于高中三年,没有理出清晰的知识系统。假如问学过古诗古文十二年,到底学了什么?学生说不清楚,老师也同样。
早在1987年,我去盘锦学魏书生,他讲的语文知识树,给我很大启发,系统论,量化观点,在我的《语文知识量化系统化初探》曾有过论述。但是,我们的目前教材只是从知识点和考点考虑备考如何去应对那些古诗古文的知识考点,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去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从头到尾顺序去编写系统的教材,只看到学生每天在学在背的是一些具体的古诗古文篇目,这很芜杂无序,没有理清楚文学发展史的脉络总是随意讲到那算那。我认为纵向需要理清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源与流的发展顺序,横向需要理清中国古代文学史各位代表作家及他的代表作。教材编排芜杂无序,不成系统,学了十二年,学生对整个古诗古文两大系统,只是获得考试答题的方法,从整个知识缺乏体系,发展脉络根本是不甚了了,单元组合是跨年代的,腾跃性极大,没有专题性的编排组合,必然是所学知识零零散散,不成体系。
过去大约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语文教材已经有过明细的分工,有文学课本,汉语课本和作文课本,这是各自独立的知识体系编排,各有侧重,后来不断是混搭,作文课放在知识单元里,也不系统,需要改进。
在上大学时,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性强,是很系统的,分得很细致,但是都是从头来,各段都段段清楚,学什么,从每个阶段来组合教学单元,比如学《诗经》,系统引见,知识点很清楚,要学那些代表作。
受此启发,我也是在芜杂无序中逐步摸索总结中国古代古诗和古文两大系统,理清楚头绪来教学,学生学起来愈加系统量化,而不是芜杂无序了。
古诗从头来,《诗经》、《楚辞》《魏晋南北朝》《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分七个单元,有条不紊地从头来教学,各个阶段纵横捭阖,各个重点,突出鲜明,逐一分段来学。每个单元重难点,必修和选修,精读和泛读,重点和拓展,就极为清楚了。万事开头难,理出头绪就不难了。譬如,从《诗经》四言诗到汉乐府五言诗再到唐诗七言,正是从言语角度由易到难。可是新教材编排仍是从半截插杠子,这就糊涂了,找不到头绪,诗歌的源头从《诗经》开始吗?
我在教过好多遍古诗后,每次都从头到尾来教起,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诗经》,实践证明小学二年级学生能读懂,并不难。而且每一次教时,不断从诗经中挑选新的篇章,充实进去,选了三十首诗经篇目,拓展开来,所学甚多,收获更大。
古诗分七段单元教学,教学内容添加,容量扩大,极大的开辟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得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一个愈加清晰完整的认识,阅读欣赏古诗的能力也逐步提高。与目前人教版新教材相比,数量从几首到几十首,所得多多,获益多多。
此外,古文教学分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诸子散文,从语录体散文到论述体散文,由浅入深,二三年可以先学《论语》,四五年级可以学《孟子》一个就是《古文观止》五六年级可以学。先秦诸子散文重点学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庄子、墨子、老子只是选修其代表作。从初中古文教材和高中古文教材来看,从《古文观止》选择大约80篇,所以,五六年级学完80篇古文,等到上初中高中,已经打下古诗古文基础了。
知识在于积累,从小学二年级到小学六年级,这五年,基本把这两大系统学完,上初中高中就会轻松得很,愈加有时间和精力去学数理化了。
科学的,系统的,量化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是我这几年不断积累总结的经验,经过几轮实验,行之无效,切实可行。
教古代文学课很累的,课堂容量很大,累并快乐着,我从中也温故知新,教学相长,老骥伏枥,耕地不止,乐在其中。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要动脑筋,教有头绪,学有头绪,把握住森林全貌,再来细致辨认树木品种,学要有法,教更要有法,决不能人云亦云,不动脑筋,盲目地去教,没头没脑去教,就形同盲人摸象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