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唐诗三百首| 43李颀《古意》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词解读 | 国学经典 | 百家讲坛| 精品课程

- 公号内回复“目录

”,送你往期经典诗词解读 -

回复“苏轼”,获取苏轼诗词合集

- 回复“康震”,获取康震老师解读诗词合集-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古意——李颀.mp3 音频: 进度条 00:00 15:07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解读诗词

1译文

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

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

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

陇下黄沙洋溢,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今日用羌笛吹一收入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2正文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描述威武凶猛。磔(zhé):纷张。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小妇:少妇。

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3赏析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胜负,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须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而诗人塑造了短须的抽象。“须如猬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骁勇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猬怒张的神气,简约、鲜明而无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抽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田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只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委婉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不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拍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无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不测,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委婉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猬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腾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初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唐诗三百首丨01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02张九龄《感遇》其二03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04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05李白《春思》:春风不相识06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07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08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09杜甫《梦李白·其一》10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冠盖满京华11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12王维《送别》13王维《青溪》14王维《渭川田家15王维《西施咏》16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17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18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19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20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21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22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23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24元结《贼退示官吏》

25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26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27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28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29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30韦应物《东郊》

31韦应物《送杨氏女》

32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33柳宗元《溪居》

34王昌龄《塞上曲·其一》

35王昌龄《塞下曲》

36 李白《关山月》

37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8李白《 长干行·其一》

39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40孟郊《游子吟》

4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2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参考书籍:中华书局出版社  中华经典藏书系列《唐诗三百首》 顾青编著。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送你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