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唐诗三百首 | 《关雎》与《感遇》都用了“兴”,有什么不同?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上次专注狮为大家引见了“比”(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歌中的“比”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次就引见一下修辞手法“兴”。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其本质是从某个不直接相干却暗合情感、志向、志趣的事物或现象说起,继而过渡到要叙写的对象或抒发的情感。

一般来说,兴只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其最典型的案例,是《诗经》的首篇《关雎(ju)》: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歌中的前两句说的是,雌雄水鸟在河洲上鸣叫,第三四句说的是,贤良淑德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初看上去,两者似乎没有关系,但细心档次,会发现两者间的深层联系:因为水鸟是成双成对的,所以联想到人也要成双成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君子要追求淑女。这种联系,体现在表达上,效果就很明显:明明要表达强烈的感情,却娓娓而来,不给人以突兀感,又遵照由物及人的认知规律,有着较强的说服性。

在《唐诗三百首》中,也有采用兴的名篇,这就是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值得留意的是,此诗在兴的运用上有了新的发展。试看该诗和翻译: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江南有一种丹橘,在冬天的时候依然碧绿。这是因为那里的地气很暖和吗?不,是因为丹橘本身就有着耐寒的质量。如此可贵的水果,本可以送给我的贵客,但是障碍太多了,无法实现。(人就像丹橘一样)命运系于本身的遭遇,(而我们)却难以探寻其包含的因果循环的道理。人们种树的时候,都只种桃树、李树,难道丹橘就比它们差吗?

为什么说张九龄对兴有了新的发展?衰亡源于《诗经》,但其中的“他物”仅仅是用来引起情感的,其重点在于“所咏之辞”,因而兴的方式性更强,这就是兴多用在开头的缘由。比如,《关雎》大量的篇幅在写君子对淑女的思念,雎鸠鸟在开头出现后,就没有再描写了。张九龄则由丹橘而兴,继而写到丹橘的遭遇,然后联想到本人的遭遇和命运,最初又回归到了丹橘——显然,“他物”的篇幅超越了“所咏之辞”,因为富有可贵质量的 “他物”成了歌咏的主体。也因而,《感遇》在表达上就更委婉,而 由“他物”始由“它物”终,也让诗歌更具艺术的完整性。

此外,还需要留意的是,比与兴往往是一起使用的。《感遇》除了兴,也用了比的修辞手法:作者以丹橘自喻,而以嘉客比喻朝廷和君主,以障碍比喻朝廷中的奸臣。所以,我们鉴赏“感物而发”或“托事于物”之类的诗歌时,也可以尝试从比和兴切入理解,相信会有不少启发。

关于兴的引见,就到这里了。如果您对兴有不同的看法或建议,欢迎给我们留言。后续专注狮将继续为大家解读《唐诗三百首》,敬请期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