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学习《唐诗三百首》之三十:《江雪》柳宗元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江雪》

题注: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传诵千古的山水诗,亦是一幅《江山雪景图》,唐诗背诵排行榜前三甲的无力竞争者。

作者:唐·柳宗元(773~819·11·28),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简要生平:柳宗元出生官宦世家,父亲刚正有学识,母亲信佛,家庭背景还不错。他21岁进士及第,年少成名。仕途初期顺风顺水一路升职,转机点在805年的“永贞革新”,新上位的顺宗急于加强皇权,提拔士大夫阶层(代表人物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打压藩镇与宦官,革除政治积弊。可惜最初被对手发动政变,唐顺宗皇位不保,持续100多天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革新主力干将柳宗元遭到清算,此后的仕途就是一路贬、贬、贬,从他33岁(805)不断贬到47岁(819),819年这一年宪宗大赦,敕召柳宗元回京,可惜在这一年的11月柳宗元在柳州病逝。

诗文格律:仄韵不研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及译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绝:尽,完。千山、万径:虚指,千万座山、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踪迹。灭:消失,消失。同绝。

译文:巍巍群山,见不到一只飞鸟的影子。条条道路,没有一个行人的踪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舟:小船。蓑笠(suō lì):蓑衣和箬笠,多指古时雨具。

译文:孤舟中一个渔翁披戴蓑笠。在寒冷的江面上,他冒着漫天的风雪独自垂钓。

赏析与感悟:

1.写作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永州(今湖南零陵)在当时可不是好地方属于偏僻的“南荒”,虽名为 “司马”,却实为“囚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只能在龙兴寺借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政治上无人过问,生活上艰苦异常,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在这里度过了十几年的流放生涯。目睹唐朝的政治黑暗、民生疾苦,江河日下的社会局面,他倍感压抑和苦闷,只能通过诗歌把本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志趣来加以展示。这首诗便是这段时期的代表作。

2.写作手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开场就来个大场景,用上帝视角俯瞰世界。巍巍群山飞鸟绝迹,茫茫大地,人迹全无。这是一个静默的世界,是一个毫无生气、寂灭的世界。这不只仅是寒冷了,还带着莫名的恐怖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条大江横贯眼前,满江风雪。江面一只孤舟,舟上一位蓑衣箬笠的钓叟在独自垂钓。全景镜头慢慢收束,焦点从满江的风雪最初集中在孤舟的钓叟身上。巧妙的是:垂钓虽是动作,它却是一个静态。整个画面就是一个静态的《江山雪景图》。

全诗二十个字,就是一组镜头,全都是写景,没有一个字抒情,但诗人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都已经表达出来了,这就是诗情画意、文学功底。

3.柳宗元就这样把一幅《江山雪景图》摆在读者面前,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读出不一样的意境、不一样的感受,这叫意味深长。

鄙人才疏学浅,仅将一点浅见与大家分享。

千山万径,人鸟皆无。在漫天的风雪之中,所有的生机都寂灭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风雪肆虐。在这极致的寂静与沉默中,令人不测的看到江面的孤舟,舟上蓑笠的钓叟。垂钓的动作也是寂静沉默的,但在这样的氛围中,好像已经渐渐灵动起来,因为钓叟是活生生的人啊,单薄的蓑衣箬笠如何能抵御漫天飞舞的风雪,但他依然无畏无惧的坐着,一种抗争的生命气味扑面而来。

有人说,这是一首“千万孤单”的藏头诗,如果真只是这样,那就太肤浅了,太小看柳宗元了,因为他是一位生命不息,战役不止的孤勇者。

4.三四句应有对仗成分,“孤舟”对应“独钓”所以从词性上来讲,“钓”应该是名词,指垂钓形态。但我更情愿把“钓”理解成动词,“江寒鱼伏”哪里能钓的上鱼?他又怎样可能是在钓鱼呢?他要钓的,是整个寒江的雪啊。他想要肃清整个世界的寒冷,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这个孤寂冰冷的世界还有一个抗争的孤勇者。他在用本人的精神力量英勇的去面对、去接纳,整个世界此刻都将属于他,他就是生机,就是希望。

王尧衡《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我说:寒江独钓,似是钓鱼,实则钓雪。有所得亦可,无所得亦可,哥钓的不是寂寞,乃希望也。

#秋日生活打卡季#

#头条创作挑战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