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节古诗|王安石《元日》之解析
《元日》
北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同学们,新的一年终于到来了,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一年的头一天,因而,民间对这个节日特别的注重,那么,在新年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下新年有哪些习俗呢?
【新年习俗】
在了解新年习俗之前,我们来听一个关于新年的传说,传说中,有一种名叫“年”的怪物,非常凶猛,它不断深居海底,每到春节,它就会爬上岸来,伤害人们的性命,因而,春节时,村里的人们都到山洞里,来躲避“年”的伤害。春节晚上,“年”闯进村里捣乱时,“年”发现今年的气氛与往年的气氛不同,忽然,“年”听见噼里啪啪的响声,“年”立即起了鸡皮疙瘩,它还看见了一位身穿红袍的老人,吓得立即逃跑了,从此“年”再也不敢再来捣乱了。原来,“年”有三怕: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响声。因而,春节时就有了放鞭炮,拜年,串访亲戚等习俗,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过年方式。那么现在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春节的这些习俗吧。
(一) 开门炮仗
春节晚上,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叫做“开门炮仗”。这个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二)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的活动,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门去走访亲朋好友,相互拜年,恭喜新春,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晚上,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愿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三)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这是小朋友们最喜欢也是最期待的一个习俗了,在中国,关于压岁钱民间曾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的活动丰富多彩,一些街巷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热闹非凡,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任期间,主张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决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诗是作者的心声写照,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正是在赞誉新事物的诞生以及万象更新的景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在这里特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一起喝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用来驱邪避瘟疫,以求得长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新年这一天,家家都会点燃爆竹,在阵阵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愉快的畅饮着醇美的屠苏酒。大家都晓得,逢年过节燃放鞭炮是从古至今的习俗,当然,为了保护环境,从安全方面考虑,现在人们庆祝新年有了新的方式,并不提倡燃放烟花爆竹。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话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射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旧桃符都换成了新的了。这里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挂在门上用来辟邪的桃木板。“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重生活的开始。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预示着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将会变得更好。
《元日》400年前,中国人是怎样过新年的!这才是新年的味道!
该动画短片以古诗为背景,用一个孩子的眼睛,去看四百年前明代嘉定春节的传统与习俗。整部动画画风唯美,故事短小,却把中国的年味刻画的生动风趣,非常值得一看!
动画短片《元日》以古诗为背景,用一个孩子的眼睛,去看四百年前明代嘉定春节的传统与习俗。
整部动画画风唯美,故事短小却又年味十足,不少
汉式文化心理以柔软的力量,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遇见传统文化中身心养护的智慧……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祝愿送给小伙伴,么么哒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上一篇:搜狗出品糖猫词典笔评测:英文、古诗都能翻译的随身“智能老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