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龚先生
(视频来源 磅礴)
近日,河南许昌某小学的张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学生把“栓Q”写进了作文里。老师又好气又好笑,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让他念了念本人的文章,并把视频发到了网上。
如果不是熟练的互联网冲浪选手,看到这条旧事大概率会有满头的问号:“栓Q”是啥意思?
网络词汇“栓Q”出自一位自学英语的博主之口。在一条视频的最初,这位博主用英语说了“谢谢”,因为口音太重听起来酷似“栓Q”。这一发音被网友争相模仿,并逐渐发展出了“我真的栓Q”的说法,表达的是当事人对某人或某事无法的情绪。这也是今年传播度最广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事后在接受采访时,张老师表示,对“栓Q”男孩本人既没有鼓励也没有批评,但一定会慢慢引导他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写作文。
(网友认为应引导孩子规范写作 截图自微博)
中小学生把网络词汇带进课堂、写进作业或试卷,早不是新鲜事。此前,有学生用“奥”组词时组了“奥力给”;有孩子给“厉害”找的同义词是“666”;还有初中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古诗词时让同学们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孩子举手发言说诗人在emo(郁闷、伤心、情绪不稳定的意思)……每次有类似情况发生,往往会引起争议。同样是看张老师的视频,有网友笑得肚子痛、觉得小朋友“5G冲浪”太可爱,有人忧心“这样下去,孩子们还能学好语文吗?”
网络流行语是洪水猛兽吗?
从言语学专业角度看,凡是在社会上被使用的言语都属于“大语文”范畴。互联网时代,网络言语已经是语文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言语发展有其本身规律,不同词汇、句式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不同,网络言语也要遵照这样的逻辑。从此前十余年的变化来看,绝大多数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消失的速度与它走红时一样快;而例如“萌”“刷屏”等经受时间考验最终留存下来的网络用语则会得到官方承认成为新词汇。目前看来,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不会对千百年来语文已有的既复杂又稳定的系统形成实质性破坏,新词汇的加入还能丰富和更新这一体系。也许只需要几年时间,那位把“栓Q”写进作文的孩子就再也不会想起这个词和这件事。
对正在上中小学的10后一代来说,互联网几乎是他们自出生起就浸泡其中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强行阻隔或抹灭网络言语对青少年的影响,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网络言语进试卷、进作业的现象就该听之任之。
首先,任何方式的言语表达都有本身适合的范围和场景。正所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引导青少年正确区分口语与书面语,让他们既能感受网络言语的活泼风趣,又懂得规范语文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从而能自若切换言语模式以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这是当下语文教育重要的目标之一,也是老师和家长应做的正确引导。
其次,与绝大多数昙花一现的网络言语相比,古代的诗词歌赋美了不只一点点,现当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高级了不只一点点。孩子们学习传统语文,不只是为了会读会写,更是为了汲取一生受用的人文养分。从这个角度看,在包容网络言语存在的同时,我们应愈加注重青少年语文教育。
话说回来,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网友之所以如此关注“栓Q”写进作文到底值不值得担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已经出现了“不用网络词汇就不会说话”的现象。翻看微博或微信朋友圈,表示称赞就用“YYDS”,话一起头十有八九是“咱就是说”,要发表观点必然用到“有一说一”……以前人们用看到明月只会说“真美”来笑话某人表达匮乏,如今同样的匮乏,不过是用一大堆固定句式打了个掩护。
网络言语“出圈”了多久,关于它与传统语文的争论就持续了多久。网络言语也好,书面言语也罢,魅力都来自于既合乎规范又有所创新,同时还十分应景地被使用。“栓Q”的出现不会伤害语文,但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只想复制粘贴式说话,却懒得坚持“我手写我心”,那才是对语文真正的伤害。
上一篇:风雅存诗意·古韵有新声 第五届全省少儿诗词诵读大赛开始报名啦
下一篇:返回列表